急诊室里来一位老太太,七十岁左右,手里领着一个敞口的包,包里装着脸盆、晾衣架、卫生纸、一双拖鞋等等。
她走进了急诊室,问我:“有没有病床?”
看样子这是一位打算住院的病人,否则怎么会带着这些东西呢?
我让老太太坐了下来,想要进一步了解情况,看看她的问题是什么。
这位身形岣嵝头发斑白的老人拿出了自己既往的出院记录,只见上面的诊断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
她说自己半个月来活动后胸闷气喘加重,所以想来住院进一步治疗。
“这种情况应该去心血管内科看看呀。”老人虽然有着这些疾病但还没有危重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地步,应该让心血管内科医生诊治并且安排住院情况。
听见我的话后,老太太道明了来意:“我已经去看过了,现在没有病床,要等两天,我想看看急诊有没有床。”
原来老人已经在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过,因为两天之内没有病床,所以便来到了急诊。
可既然病房没有空床,我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又能怎么办,更何况老人的病情尚算稳定,远达不到急诊急救的程度。
“要不你先回去等着,医院,反正急诊24小时都有人。”我建议老人先回家等床位,如果真的有特殊不适也可以随时来急诊处理。
但是,这位老人却为难了。
“我来这里要2个小时呢。”医院需要乘坐超过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这个车程对于她来说显然也是一段比较煎熬的过程。
既然离家这么远,老人为医院,反而要舍近求远来到这里呢?
“你怎么跑这么远,XX医院吗?”XX路上就有医院。
老人却回答:“我一直在这里看病,都比较熟悉,医院。”
既然病房没有床位我也无能为力,急诊住院虽然会有一些优先策略,但这种优先一般都要留给那些病情危重真正需要照顾的病人。
老人没有大吵,也没有纠缠,说完话后只是安静的坐在一边。
虽然有些不忍,但我不得不拒绝了她。
“你的家属呢?”聊了一会我才发现老人并没有家属陪同。
她摇了摇头。
“没让子女陪着来?”老人虽然病情尚且稳定,但毕竟已经七旬,行动起来还是不便。
她又摇了摇头。
我以为老人只是不想麻烦子女罢了,毕竟生活中因为自己不通知子女或子女没有时间不能陪伴而单独就诊的老人也有很多,但却没有想到老人突然说了一句话:“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了,只有我自己。”
说者很淡定,我听来却是惊涛骇浪。
想来老人没有必要说谎,这也一定是实际情况了。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才会让她变成了孤寡老人,才会让她在迟暮之年经历这样的人生悲歌?
听着这句话我忍不住看了看老人,虽然蓝色无菌口罩背后并没有什么表情,但内心却突然间像被什么东西揉搓了一下。
“你愿意在急诊留观吗?留观的话可能要等上几个小时,而且费用也不能通过住院程序报销。”急诊留观室当时也是住满了病人,而且这些费用的报销也没有住院报销比例高。
考虑到费用的问题,老人笑着拒绝了。
“那你怎么回去?”我没有流露出自己内心的震撼。
停顿了几秒钟之后,老人低声回答道:“我慢慢走吧。”
说罢,老人起身便要离开。
“等一会,把你的手机号码留下。”我喊住了老人将她的号码记在了废纸上。
虽然暂时住不了院,但我还是为老人拨通了病房的电话,让同事记录了老人的号码,叮嘱一旦有了床位千万要打电话给老人。
我又将急诊办公室里的电话号码抄给了她,叮嘱她一旦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话过来,毕竟我也担心这位独居的老人在家中会发生什么不测。
老人离开了,离开前她把带来的生活用品留在了急诊室,以备几天后住院使用。
“我先放在这里,来回拿着太费劲了,谢谢你啊小伙子。”老人说完便转身离开,我也开始接诊了其他病人。
我和老人虽然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交流也只是短暂的几句话,我也不知道她这一生发生的故事,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孤寡老人,身患多种疾病,独自医院,在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奔波,没有家属,没有陪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在日复一日中丧失掉生活自理能力,在朝朝夕夕之中慢慢走向人生的终点。
最残酷的并不是那不可避免的现实,而是这场不得不演绎下去的人生。
就像多巴胺常常说的那样:“死亡,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END—
?版权声明:最后一支多巴胺出品内容,复制、转载、合作请联系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