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寒风和太阳》的故事。
一天,它们比赛谁能先让行人脱下外衣。
寒风势在必得,鼓足了劲儿,朝路上的行人送去阵阵刺骨的寒冷,试图用蛮力让人们听话。
但事与愿违,路人非但没有脱下外套,反而裹得更紧。
而太阳却只是平静地送去温暖,人们便纷纷自愿脱去外套。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像刺骨的寒风,会让孩子害怕地裹紧外套。
大多数父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殊不知孩子缺乏了太多的心理营养。
那么,什么是心理营养呢?
心理营养是家庭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说,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营养,还需要心理上的营养。
孩子只有获得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内在的力量才能发展出来,才能够绽放生命的五朵金花。
孩子从出生到六七岁这段时间,是父母给予心理营养的关键期。
能在关键期及时地将心理营养给到孩子,那是最好的。
当然,不能只是在关键期才给孩子心理营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需要心理营养,父母要持续地给孩子才好。
这和从日常饮食吃饭中获取营养的道理是一样的,每天都需要。
如果父母在孩子关键期没有做好,也不用焦虑。从现在做起,在孩子真正独立生活以前,补给孩子都可以。
只是孩子越大,教育起来会比小时候更费力,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无条件的接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这次考试如果能得分,我就带你去吃肯德基。”
“你这次考第一名,暑假我就带你出去旅游。”
这种看似没有问题的话语,其实就属于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发出一种信息:
我只有好好学习、成绩好,才可以得到妈妈的爱。
我的价值与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
这样短期来看好像没有问题,太多妈妈都说过这样的话了。
但是随着孩子学业难度的增加,特别是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在逐步增加,如果孩子某次考得不好,他会觉得“完了,我考不好,妈妈不会爱我了,我将失去妈妈的爱”。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考试失利后轻生的痛心案例!
无条件的爱就像为孩子的生命撑起一张巨大的网,孩子不论遇到任何打击和遭遇,都会有这张爱的大网托起他的明天。
那些因为考试没考好而轻生的孩子,当他们在生死之间徘徊的那一刻,如果心中有这种爱,有这份依恋,也许会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因为自杀只是一个失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解决孩子心中的难题,相信孩子一定不会选择这条路。
看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疑惑:孩子做错了就是做错了,难道他不写作业、打架骂人,我也要接纳他吗?
请大家问问自己,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好孩子也会犯错。孩子今天犯了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坏孩子。
我们所讲的无条件的爱指的是接纳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行为。
大家可以把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分开吗?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爱的时候,特别是无条件的爱。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揭示了很深刻的道理。如果亲子关系少了爱的维系,那么孩子的问题将难以解决。
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很多人会觉得,孩子那么小,他能知道什么?
其实,孩子在出生后三个月之内就能够感觉到谁最爱他了。
小婴儿就像一个超级雷达,他的各种感官非常敏锐,接收着周围的一切信息,只是他还不会说话。
这个“重要他人”是孩子自己挑选的,一般来说,孩子当然是选择妈妈、爸爸。
可是有的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不久就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家里,特别是一些生二胎的父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选择的“重要他人”很可能是父母以外的人。
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渴望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并且渴望从这个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爱。
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找到的话,他会在今后的一生中不停地寻找,一直到找到为止。
上小学,他在老师中找,上中学,他可能会在同学中找。
如果孩子缺乏这种心理营养,那么,他在成人后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因为来自他内在的干扰太大了,阻碍了他的发展。
即使他是一个天生资质很好的人,也可能由于缺乏内在心理营养而浪费掉这样好的资质。
也就是说,不论这个人多么聪明,各种条件有多么好,可如果这种心理营养缺乏,他就很难真正成才(除非他自己觉察到,去努力改变)。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足孩子这种心理营养,这样孩子才能把他优良的天资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写在最后
我们倾其一生,能够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无非是:
小时候亲自陪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长大后尽早离开,还给孩子自由和平等;
做一个温暖的父母,让孩子心里有温度,胸中有气度;
做一个最亮的灯塔,让孩子眼中有光芒,未来有方向。
与所有父母共勉。
你的每一次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