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紧张备考,时不我待,作为父母,此刻只能干着急?
其实,作为孩子坚实的后援团,您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高考学生一般已经十七、八岁了,在十二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考试,算是考场老手了,积累了多年应考经验,面临高考,不妨多去回忆一些成功的复习经验、考试经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信、沉稳、踏实。
高三时期,很多学生已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了解自己知识的强项与弱势,以及自己平时吸收知识的有效方式,比如有些人擅长视觉型,用看的方式吸收、记忆知识,有些人偏向听觉型,更易于接收语音、讲授的知识,有些人则偏向运动型,可能用写记、画划的方式来记忆。
在高三复习阶段,可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吸收、整理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更有效率,也避免盲目跟风而导致效率低下、焦虑增加。考前一周时,对于一些新的东西或很难的题,这些无法牢固掌握的知识,不妨舍弃,以免由于没有完全弄明白,图囵吞枣,消化不了,心里更没底,消减了自信,增加了焦虑。
父母、老师在这个阶段,最好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干涉、不提议,以免让孩子变得更混乱、更焦虑。
考前一段时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对孩子的心态会有巨大影响。这个期间,孩子处于应战期,全身戒备,内心冲突多、情绪复杂,会将一些情绪发泄到相对安全的人身上,比如朋友、父母。此时,父母可能会困惑、恼火:自己的言行明明是为孩子好,孩子却给了负面回应;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孩子还是有情绪、会怪罪自己……作为家长,作为成人,要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抱持住孩子的这些情绪,也就是能“兜住”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给孩子这样一个空间,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煎熬的时间。
同时,家长也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维持自身相对规律的生活节奏和娱乐,以免将自身的焦虑、不安、混乱、担忧等情绪“污染”到孩子。
家长少和孩子主动谈论高考的事,不要给孩子过高的目标,不要过分计较模拟题的成绩,不要问孩子准备得怎么样、有没有把握等问题。家长对孩子学业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