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No.
性角色问题是常见性心理问题的一种。
在性角色认同方面的问题按照强度可以分为三类:
性角色认同失调(如儿童期性角色定向偏差);
性角色认同障碍(如性心理身份认同障碍);
性角色认同变态(如易性癖)。
构成人类性别认同的基本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类。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基因性别和解剖生理性别两种成分,它们统称为人的生物性别,其中遗传基因是起主导作用的。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两种成分:
一是性别的自我认知,
二是外在行为的社会认同,
它们统称为人的心理性别,其中性别的自我认识起主导作用。
人的心理性别和生物性别,在正常情况下是统一的。
心理性别是对生物性别的自觉意识,即对自身生物性别的认识和认同。
在性角色问题中,性角色认同失调是一种轻微的症状,处在这种情况时,在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里,性别的自我认识是正常的。
只是在清楚地知道自己生理结构上属于男性(或女性),但却时而一阵阵地体验着女性(或者男性)的情绪、情感。
排除遗传因素的作用(通过染色体检查),那么就属于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性角色认同偏离。
对于性角色认同失调,一般是以性别自我认同的内心体验为判别指标。
因为这种程度的性角色失调,主要是自我认知失调,并未发展为行为失调。
由于性角色自我认同受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所有在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幼年环境与教育,对此有重要的影响。
幼儿大约在一岁左右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
在两岁左右开始使用“我”字,
两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开始日趋发展,
在三岁左右性别意识出现,在性别自我意识出现前,儿童的性别自我认识是模糊和未分化的,在这期间,成人的对待,对儿童最后在那个明确性别,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在三岁之前,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和对待是混乱的,那就容易造成儿童性别自我认识的差错。
假如儿童的性别自我意识停留在未分化水平上,那么在未来的青少年时期便会出现性别角色的偏差。
这很可能成为成年以后性角色偏差的重要心理——社会原因之一。
在女性同性恋中,往往主动的一方是性角色障碍,被动的一方是性对象选择障碍;
在男性同性恋中,往往被动的一方是性角色障碍,主动的一方是性对象选择障碍。
性对象选择障碍就是指在性对象的选择上存在障碍,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性角色障碍就是指在性活动中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角色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N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