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
TUhjnbcbe - 2021/4/15 17:48:00

误区:只要在心电图上看到ST-T变化,不论三七二十一,都在心电图报告上写“心肌缺血”。

分析:心电图ST-T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和临床情况的非特异性改变。不但要动态观察其余临床表现时的相关联,还应注意患者的流行病学背景。

在冠心病低危人群,如无危险因素和家族史的中青年女性为冠心病很低危人群,其发生的ST-T改变多为假阳性。不少女性患者就因心电图有ST-T波改变,从30-40岁戴上“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帽子,一戴就是40-50年。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月经正常的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极小,根据心电图上的ST-T改变诊冠心病非常不靠谱!

我们都知道心肌缺血的证据之一是心电图ST-T改变,若能在心绞痛发作时抓到(动态)心电图,可看到相应导联有ST-T改变,对于心绞痛诊断非常有价值。

胸痛症状和心电图ST-T动态改变(比较两份心电图)同时存在;胸痛缓解后,心电图ST-T改变也随之减轻或消失,才是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即心绞痛的心电图ST-T改变特征为一过性和可逆性)。

独立的一份ST-T改变的心电图或者胸痛症状都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缺血”的依据。

除了心肌缺血外,心肌本身的病变如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经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冠心病,上来就给患者开冠状动脉CT或造影,如发现临界冠状动脉狭窄(70%-80%),甚至盲目给患者做支架,实际二者毫无因果关系。不必要的CT或造影的射线辐射对中青年女性的影响远大于同龄男性和高龄女性,带来一生的癌症增加风险。有医生对患者说,这是花钱买个放心,实际是花钱买风险。再有高血压心肌肥厚、主动脉瓣狭窄、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电解质紊乱、β受体功能亢进症、抗肿瘤药物的心肌损害等都可以导致心电图ST-T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后的后续治疗

一、服他汀类药物、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和停止吸烟有助于血脂达标

①戒烟。患者及家人均需戒烟,必要时使用戒烟药物。

②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当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8mmol/L(70mg/dl)以下,他汀类药物可使多数患者达到该目标,必要时联合使用依折麦布。

③若健康状况允许,应进行有氧代谢运动(如步行)。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

④控制体重。尤其是超重的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患者需要减肥。

二、抗血小板治疗

无溃疡病、胃肠出血或阿司匹林过敏等情况,阿司匹林每日毫克长期服用;无论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氯比格雷每日75毫克服用一年。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心肌梗死后的稳定高危患者应及早服用此类药物(ACEI类如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苯那普利、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ARB类如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等),一切有左室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无限期服用。

四、β受体阻滞剂

心肌梗死后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控制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五、梗死面积大,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联合用好保护左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的“三驾马车”:

①可耐受的足量ACEI或ARB;

②可耐受的足量β受体阻滞剂;

③每日螺内酯0mg。

总结

心肌梗死后一要保护好血管,二是要保护好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保护血管一方面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二要预防血栓。主要措施包括戒烟,坚持用他汀,把坏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低些更好;坚持用阿司匹林,每日75-mg,同时用氯吡格雷一年。保护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即“三驾马车”开足马力。

患了心肌梗死,即使及早做了支架或溶栓,也是暂时救命的权宜之技。一定要认真参与心脏康复,在康复医疗团队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个体化的五大处方。重新找回自信,亡羊牢,为时不晚。回归社会,享受人生。只做支架,不落实康复,是碎片化,趋利化,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

转自:胡大一大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