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曝光后,涉事银行在众怒之下道歉了。
但麦爷看来,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老了,能不能跟上时代是一回事。而生存,却是你我都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前段时间看了本书《老后破产》,里面几个真实的故事,给我触动很大。建筑公司的老板娘,61岁。在儿子过劳死、丈夫病逝后失去依靠,为了省钱不敢去看病…经营小店的生意人,50岁。照顾重病多年的母亲,脱离职场太久找不到工作,只能卖掉房子维持生计...书中每个老人,年轻时都和你我一样拼命工作,谁都没想到,老了之后过得这么艰辛。老龄化,是全世界的难题。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达到10%,就表示它已经进入了严重老龄化。这个过程,法国用了年,美国用了72年,英国47年...而我国只用了22年。一句话,发达国家是先富了再老,咱们是未富先老,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2.5亿,占比高达18%。预计年,突破4.87亿。想想那个画面,等咱们老了之后,放眼望去周围全是老人,是不是有点恐怖?那这么多老人,谁来养?我国的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也就是说,你交的养老钱,不是给自己以后用,而是给现在的退休老人领。而你退休时能拿多少,就是取决于到时候有多少年轻人交钱。80年代计划生育后,我国出生人口一直在下降,从90年代开始呈现断崖式下跌。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以,现在的老人退休是很幸福的,20年后咱们退休,情况就不乐观了。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养老金储备,会在到年达到高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将在年耗尽。而这一年,最早的一批80后,刚好55岁。所以国家最近才会搞延迟退休、放开二胎等*策。大家多干个5年10年,晚点退休,少领几年,多生些孩子,给养老金减轻压力。老实说,大家有没有想过,即便没有延迟退休,如果靠社保养老,钱够用么?在《不懂社保,你错过了多少福利》麦爷算过,但很多朋友表示太复杂,今天我再详细说下。以职工养老金计算为例:退休后每月领的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交的养老金总额÷发放月数(如果是60岁退休,就是个月)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2×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自己工资÷社平工资)×退休时社会平均工资。假设小王30岁,月薪5千,社会平均工资也是5千。小王每年的工资涨幅,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涨幅一致,都按5%的速度上升。个人按月工资的8%来交:x8%=元/月交30年养老金,那么小王60岁退休时,一共交了32万。在退休后第一个月领到的养老金是:个人账户养老金:32万÷(发放月数)=元
基础养老金算出来:*(1.05^30)*(1+/)/2*30%=元
退休后第一个月累计能领8.7k。看起来挺不错的,但如果考虑到退休时物价水平,就有点寒碜了。因为根据计算,小王60岁时:社会平均工资=*(1+5%)^30=2.2万。也就是说,小王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可能有人会说,我用的这个工资太低,算下来退休金肯定不高。ok,咱们按照最高标准来算一下:国家规定是,养老保险最高缴费额度是,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如果按最高1的标准来交,麦爷算了,最终退休后拿到的钱,相当于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92%。还是达不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为什么多交了几倍,还是领这么点?本质原因就是,社保是在保护绝大多数低收入劳动者,限制高收入人群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财富的再分配,劫富济贫。所以即使你从20几岁干到60岁,上了30几年班,薪资每年稳定涨5%,没有提前退休。你以后领到的退休金,都不够你体面地养老...其实这从国家养老标语上,也能窥探一二:30年前说20年前说10年前说麦爷觉得,与其去抱怨担忧,不如主动想想还有什么方式能养活自己,提前准备才最实际。很多人觉得,养老就是现在要赚钱,努力赚钱。麦爷也发现不少朋友在各自领域都很有成就,经济条件也都还不错。而对于理财、养老、资产配置这些,真的是知识盲区。如果不清楚各类资产的特性就盲目投资,最终即便靠运气赚了钱,也会凭本事亏掉。麦爷比较认可的资产风险分类方式就是:理财金字塔。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资产分类,越顶层风险越高。第一类,现金等资产包括存款、余额宝(货币基金)等。这些产品收益虽然无法战胜通胀,但胜在几乎没风险、流动性强,随用随取。这种很适合作为家庭的应急资金,一般留个3-6个月比较稳妥。第二类,固定收益类包括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比如债券,还有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保险等。这种产品收益通常可以做到3~4个点,整体也比较安全。第三类:权益类投资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等,这个风险就高了。前几天就看到有人说:股票还是能赚大钱呀。茅台,五粮液、小鹏电动车、比亚迪...今年都涨了好多倍...但这些人都是马后炮!都是站在现在去看过去。而A股就是个心电图,到底在哪个点买入,哪个点卖出,你算得准么?就算你打算长期持有某支股票,也无法预知短期波动。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短期波动时,心态就已经崩了,根本熬不住。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玩家,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股市。第四类:实物类投资。包括:房产、*金、古董、珠宝,石油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一种安全的假象,但其实迷惑性很大。在我看来,很多实物类资产都是投机,不是投资。比如*金,疫情期间金价大涨,中国大妈们纷纷出手。但*金背后的大庄家是美联储,保不保值真的很难预估,建议大家千万要谨慎。至于房产,是大家最爱投资的。但房子天生流动性不那么好,再加上今年的楼市调控,更是雪上加霜。我们“大胡子说房”李老师也说了:目前楼市两级分化,房子没选对,也会亏得血本无归。所以实物资产可以配置,但建议控制在60%以下。第五类,期货等金融衍生物,大家就别碰了。性质与*博无异,风险极大,根本不是小散户玩得起的。比如上半年的“原油宝”事件,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以上这些资产的特性,大家最好心里有个底。了解了这些,再回头来看养老,哪种方式最适合?老,这件事不会推迟也不会延后,到点就要领钱,需要的是稳稳的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你要养老:货币基金,短期银行存款,肯定做不到。股票波动风险大,期货不要碰。房子看着是值钱,但只要不卖掉或出租,没办法带来真金白银的养老钱。而养老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所以要保证两点:1、绝对的安全2、要锁定长达几十年的复利说白了,养老,还是要储蓄。我在《延迟退休来了,4亿人将受影响》写过,现阶段保本固收的产品,其实就是老三样:50万以内银行存款、国债、部分理财类保险。银行存款和国债,三五年内可以保证4个点左右的收益,但时间长了就不保证了。剩下的,就只有理财型保险。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了通报:下架所有预定利率为4.%储蓄类保险。为啥?就是考虑到以后的经济形势,监管觉得,4个点的收益率,未来给不起!所以,以后保险公司也不会再开发预定利率高于3.5%的产品。目前市面上的理财类保险五花八门,麦爷比较看好的是:增额终身寿险。终身3.5%复利+回本快+高灵活性增额终身寿险,其实就是一种披着寿险外衣的:长期储蓄产品。我们以某款产品为例:30岁男性,每年交10万,交5年。交了50万进去,40岁之前如果人不在的话,可以赔70万。当然这不是重点。如果要养老,我们从50岁开始看,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不论是身故还是退保,它终身都能保持在3.5%这个水平。而一个复利3.5%的增额终身寿,持有3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的6%。这是其他类任何资产比不了的。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搞开门红,但水准参差不齐,大家谨慎为妙。另外,大多数增额终身寿险都有“减保”功能,领取非常灵活。比如你50岁时,孩子教育需要钱,没关系,减保取出一部分,剩下的继续复利。到65岁,需要养老钱,再取出一部分,剩下的继续按照3.5%复利。而且基本交完钱就回本了。手头紧张的话,就可以做保单贷款,就能贷出80%的本金,贷款利息也便宜。这种灵活性,也是很多做生意的朋友喜欢的。具体我也在《这笔稳赚的钱,真香》这篇文章中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除了养老,生病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老人的高发疾病,比如癌症,脑中风后遗症、急性心梗等。随便一个治疗起来轻飘飘就几十万,后续还要护理保养。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医院跑...虽然目前深圳、北京,今年又开始尝试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但考虑护理成本极高,医疗大数据难收集,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现阶段指望这个也不现实。有次在和一位粉丝朋友沟通的时候,他说:如果以后生病了,我卖套房子不就行了?但卖房是很看时间点的,而且如果不是非常抢手的房子,可能一时半会也卖不掉。另外,卖房真的那么容易么?几年前一位朋友的大伯患骨癌,家里就分成了两派。一边想要全力救治,但伯母想留着钱给儿子买房结婚。治的话,手术有失败的风险,钱很可能打水漂。不治,一生都不会心安,纠结。其实麦爷想不通,能用低成本撬动高杠杆、简单解决的问题,实在不至于去卖房子。所以我再次说明,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保障类保险一定要配齐,包括:重疾险、定期寿险、意外险、医疗险。这些产品是有杠杆的,比如花几百块配置定期寿险,就可以买到上百万的身故保额,非常实用。过去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铁饭碗,迷信制度都会被制度抛弃。不论是医疗、养老、人生,最终能靠得住的还是自己。麦爷老了要求也不高:有社保兜底,有商业保险补充,有个小房子,有点存款...没事跳跳广场舞,自由又快活...足矣。相关阅读:《不懂社保,你错过了多少福利!》《延迟退休来了!4亿人将受影响!》《个人医保余额缩水50%!这只是开始...》《几十岁的人了,别再做假体检!》千麦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