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血的教训援助老挝连队,金属盆反光引来轰炸
TUhjnbcbe - 2025/5/22 14:27:00
中科白癜风口碑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50430/g2vgaqz.html

作者:周保华周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方应老挝请求,先后派出11万筑路、防空及警卫部队奔赴老挝,担负援老筑路军事任务。中国单车连的干部战士用毅力战胜困难和疾病,用热血铸就忠诚,青春吐露芳华。

战斗在援老筑路援老抗美战场的中国女兵

为阻挠我军援老筑路,美军侦察机天天在老挝上寮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千方百计寻找我军踪迹,一旦发现我勘察设计、警卫部队、后勤保障和筑路部队,就立即组织机群来轰炸和扫射。

在美军占据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部队营地选址决定干部战士的生死存亡,这就要求部队指挥员要有过硬的防空和综合军事素质。在选择野战营地上,既要适宜部队安营扎寨,又要便于隐蔽、能攻能守,确保干部战士遇到突发情况时的生命安全。而中国单车连的刘登山连长,作为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参谋,和指导员李守先一道,以兄弟情、慈母心爱护每一个战士,选好每一处营地,组织好每一天的防空、防特工作,创造了在美军轰炸和敌特袭击中无一伤亡的奇迹。

据中国单车连的冯德玉、刘太明、熊德元等老兵回忆:部队进入老挝战场后,先后转战南塔、丰沙里、乌多姆赛等省的很多地区,连长刘登山每次选择营地前,总是先在军用地图上反复琢磨,圈出十来个备选点,然后再带连排干部到现场比较,最后再确定。而指导员李守先则着重抓敌情教育和防空演练,班排长严格落实防空防特措施。

为防止暴露目标,炊事班生火造饭的烟囱也十分讲究,一般都要挖烟道,让炊烟随烟道分散流出,避免浓烟暴露目标。

中国单车连和警卫部队虽然时时处处格外小心,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天,警卫连炊事员在一条河边洗菜时,不慎将一个金属盆遗失在河边,由于金属的反光,暴露了部队的宿营地,遭到了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警卫连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全连伤亡20多人。

据老兵冯德元和刘熊德玉等老兵回忆:那是年11月22日下午,美国侦察机发现反光的金属盆和附近的警卫连营,立即出动3架轰炸机对该连进行了轰炸。

当时,单车连正在给勘测设计队和警卫连运送给养物资,距警卫连被轰炸的营地只有几里路。带队干部判断情况不妙,立即命令大家隐蔽接敌,跑步前进。他们赶到警卫连驻地一看,惨烈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见临时营房被美军炸弹夷为平地,众多武器装备和给养物资被毁,周围被烧焦的树木还冒着滚滚浓烟,营地废墟上,四处是伤员和烈士的血肉和残肢断臂。伤员们的呻吟声此起彼伏,警卫连当场死伤20多人,幸存人员正在紧张地为受伤的战友止血和包扎,收集牺牲烈士遗体……

没等带队首长下令,冯德元、熊德玉、刘庆峰等战友找了一个地方,以最快的速度仍下千辛万苦运来的给养及作战物资后,立即投入抢救伤员的战斗。

刘庆峰和两个战友在废墟中发现一个被炸断一条腿的重伤员。一开始,他们想三个人轮换着把这名伤员背送到后方医疗所,但商量后觉得不妥。因为伤员被炸伤的腿还在不断流血,数十里路,需要走五六个小时,对伤员的救治非常不利。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友,二排长用砍刀砍了几棵十多公分粗的树干,其他战士以最快的速度用背包绳、竹竿等材料,制作了几副简易担架。

冯德元和熊德玉手勤脚快,几分钟工夫就把担架做好了。刘庆峰和另一名战友也七手八脚,也制作了一副担架。

紧接着,二排长下令,以3人为一个小组,两人负责抬1位伤员,1名战士负责警戒、开路、危险地段扶担架,要求大家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医院。

救人如救火,冯德元和熊德玉把一名全身多处负重伤、血肉模糊的战士扶到担架上。这位伤员的一条腿被美军的炸弹炸断,胸部、腹部多处炸成重伤,他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睁开眼睛后,问正在给他包扎伤口的冯德元:连队究竟牺牲了几个战友,负伤的有多少人?他断断续续地对大家说:战友们,你们快走,敌机还在轰炸,赶快防空,别让大家吃大亏了……

两人把这位伤员固定到担架上后,抬着伤员就跑。后送途中,为了减轻伤员的疼痛,上坡时,在前边抬担架的熊德玉在山坡上爬着走,在后面抬的冯德元用手举着担架,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遍体鳞伤的这位伤员,毅力非常惊人,那么重的伤,疼痛可想而知。为了不让战友分心,他强忍的剧痛,牙齿咬得嘎嘎响,连嘴唇都被咬破了,浑身颤抖,最后他把衣服咬到嘴里,咬成碎片,直至昏迷。

可能是颠簸剧烈,伤员开始只是小声呻吟,他俩赶紧将脚步放慢一些,尽量减轻伤员的痛苦。冯德元和熊德玉不停地安慰这位素不相识的战友,说:“兄弟啊,你忍忍,你一定要坚持住啊……”

中国单车连的战士们已经背运作战物资跑了大半天的路,大家又累又饿,刚才在阵地上又忙了好长时间,本来应先吃点东西,喝点水,休息休息,恢复体力。但在异国他乡,勘测设计队和警卫连是开路先锋,配属的野战医疗所还在国境线附近,临时营地与野战医疗所相隔二三十里路,很长的地段是战士们刚用砍刀砍出的便道或羊肠小道。

为了赢得抢救战友宝贵生命的时间,单车连的战士与时间赛跑,向阎王爷抢人!

冯德元和熊德玉抬着伤员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一口气奔跑了10多里路。前面出现了一条十多米宽的河流,个子较高的冯德元和熊德玉对调了一下位置,冯德元换位抬担架的前面,熊德玉抬担架的后面。冯德玉稳稳地迈入河中,快到河流中心位置时,水由齐腰深逐渐超过了肩膀。为了不让河水淹没担架,不让水呛到伤员口中和污染伤员伤口,他俩根据水位的变化不断抬高担架,直至举过头顶。

在涉水过河中,一个大浪打来,冯德元和熊德玉都眼疾手快,在稳稳站住脚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举高了担架,虽然他俩都被呛了一大口水,但伤员安然无恙。

这次抢救和运送伤员到后方医疗所,由于路途遥远,路况复杂,不仅考验了中国单车连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检验了大家的毅力意志,展现了战友亲密无间的深情厚谊。

冯德元和熊德玉抬的这名重伤员,他俩至今都不知道其姓名、年龄、籍贯。只能从外表上看到伤员被鲜血染红的作战服下,约十八九岁的模样,一米七三左右,痛苦、扭曲但眉清目秀的脸庞。后来友邻部队的战友说,冯德元和熊德玉抬的这名重伤员,是一位师长的儿子。

抬过担架的人都知道,负重的担架、特别是简易担架是非常难抬的。用担架的绳带挂在肩上时,肩部和双手各分担了三分之一的重力,视线清楚,相对省力和安全。但上下坡,特别是60度以上的陡坡时,抬担架前面的人要弓着腰,抬后面的人,要将担架抬到肩上或举过头顶。只有这样,担架上的重伤员的痛苦才能相对小一些。

走在前面的熊德玉看不清路况时,跟在后面的冯德元只有挺直身子,甚至将担架举过头顶,他不仅要承受更大的重力和压力,而且重力和压力集中在肩部和双臂,手酸、腿软、脚抽筋,每迈一步都要消耗很大的体力。

冯德元和熊德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再让战友从担架上掉下来!在爬一段60度左右的陡坡时,抬担架前头的冯德元跪在地上,膝关节着地,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一路上,磨通了裤子,磨破了关节的皮肉,鲜血染医院的台阶和道路。

被轰炸的地点离医院有数十里的路程,如此远距离运送伤员,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罕见的。他们出发时大约是下午五点左右,因为道路崎岖不平,抬着担架走路比平时背物资行进困难得多。两人又很难做到步调一致,抬担架后头的,因看不清路,显得非常吃力。

才走了1个小时,冯德元和熊德玉已经大汗淋漓,步履艰难,非常吃力,他们停下来休息,轻轻放下担架,给伤员喂了点水后,换一换位置,又抬起伤员向目的地前行。

他们之所以拼命赶路,目的是多赶一分钟的路,多流一点汗,早一点把伤员送到野战医疗所救治,尽可能赢得抢救战友生命的宝贵时间。

大约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冯德元和熊德玉在天黑之前赶了一半的路程。余下的这一半路程,虽然要比前段平坦点,但由于能见度很低,前进难度大大增加。冯德元和熊德玉担心一旦摔倒,就可能造成伤员的二次伤害,所以非常小心。遇到不好走的地方,就尽量把担架放低,坡度最大的地段,抬前头的战友几乎是低姿爬着过去的。

前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又走了一段路,听不到伤员的声音和动静,他俩感到情况不妙,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把担架放下,然后一人拿着水壶、一人拿着一块压缩饼干,准备给担架上的战友补充一点水。他俩没有想到,伤员的血液已经干涸,手脚已经冰凉,伤员已经牺牲了!

冯德元对熊德玉说:“德玉,担架上的这位战友虽然牺牲了,但绝不能让他的遗体受到任何伤害,更不能遗弃在异国他乡。”

冯德元和熊德玉撕开急救包,取出绑带,把牺牲的战友牢牢固定在简易担架上,怀着对失去战友的悲痛,继续抬着向国门奔去。

他俩用尽力气,终于在晚上12点半左右赶到目的地,将已牺牲的战友庄重地交给接应的同志。此时,抬着伤员的张桂林和罗祖仑等战友,也都分别将伤员按时送到了目的地。

中国单车连二排把伤员交给接应的兄弟部队后,已经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此时此刻,水米未进的战士们才如释重负,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战斗中解脱出来,一个个疲惫不堪,瘫倒在地。稍作休息,带队干部清点人数后,带领大家归队。

援老筑路营地留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的教训援助老挝连队,金属盆反光引来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