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在二战中,看上去“慵懒散漫”的美军,在战场的表现却相当出众,德军日军都成了手下败将。美军战斗力如此强悍,难道只是因为武器装备精良先进吗?
在二战中,看上去“慵懒散漫”的美军,在战场的表现却相当出众,德军日军都成了手下败将。美军战斗力如此强悍,难道只是因为武器装备精良先进吗?
应该说,过去小编也一直认为一支部队,像大阅兵那样,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像钢铁一样的整体,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直到听到一个故事;话说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兵变,这时从兵力上说李世民其实并不占优势,选择在玄武门,也是有着利用地形的考虑,并且事先策反了守门军官,等太子进了宫就关门落锁,可是太子一系也不是完全没防备。身为太子,身边的护卫自然也会有各种突发状况的预案,所以一定会有机动部队来夺门救援!怎么办呢?又不能预先埋伏大部队来封堵玄武门,这样显然会暴露意图,所以李世民就决定用死士,在玄甲营中找了一些老兵,让他们预先到玄武门外候着,人不能多,以免暴露意图,等到玄武门关门落锁之后,如果太子的人马赶来,就要不惜代价拖住太子的后援。老兵慷然应允,李世民居然也放心。第二天太子和李元吉进玄武门,还都看见附近有几个没骑马,衣甲散乱的玄甲营老兵在玄武门外晃悠,李建成兄弟还就此嘲讽了李世民几句。当太子进了玄武门,大门突然关门落锁,李世民随即带人冲了出来,随后兄弟相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个跟我们说的事无关,就不多啰嗦了。我们说的重点是在玄武门外,八九个看上去懒散懈怠的老兵,一看见关门落锁,接着见烟尘大起,太子的援军急如星火地赶来了,老兵们时机掐的很准,就八九个人,硬生生冲向了大队骑兵,而且还真的就把太子的援军给挡住了。表面上看这机个老兵也是这样的散漫,但太子的后援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了,这可是玄甲营的死士!虽然自己这边人多,似乎用人命,就算几个甚至十几个换一个,也能很快解决这几个老兵,但这种百战余生的老兵,是不会跟你死拼,而是很油滑的拖着打。面对必死之战,最怕的就是这种心态能放松到吓死人的老兵。玄武门外太子的后援也都是打老了仗的人,一看这阵势,就知道自己会被几个死士拖住,既然没用了,还是先别动手,给新主子留个好印象吧……
到了宋朝,出了个岳飞,会带兵,会练兵,有人问他选兵的诀窍,岳飞留下了我国古代选兵的名言——平时训练多严整都没用,得上阵,初上阵看见敌军,手还拿得住枪矛,嘴里还有口水,那就是好兵!而后来我国历代练兵,都是讲究严肃、严苛、严酷。勇悍的部队也不是没有,不过仗没打就自己紧张到营啸的也很多。所以,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强悍与否,其实和武器装备的关系不太大。
美国这个国家,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文化环境、一种思维的国家,在二战中,因为工业发达,军器犀利,打下了一直到今天,都号称蓝星第一的名号,那么不愿意承认,不黑他不舒服怎么办呢?
当然是学二战日本鬼子那套糊弄他们底层民众的花招,宣传美国兵除了武器好,什么屁本事都没有!你看他们在战壕里还放荡的跳扭屁股舞、你看他们一听枪响就撅屁股乱爬、你看他们成天吊儿郎当……意思其实很简单:我们才是蓝星第一!只要我有那些武器!绝对碾压这些美国少爷兵。
但是编这套鬼话的人从来不想,现代军队的纪律性、协作性,就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纪律性、协同性之上,在这方面比你差,怎么可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现代军队讲究的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完后如何放荡不羁,如何吊儿郎当,都是自己的事。美国军队整体放荡不羁的面纱下,是在军校里一年级的新学员走路都得沿着地上画好的油漆线走!连我们的军校也没有严格到这种程度吧?抗战期间在印度训练驻印军的美国教官,大都只是士官,一把刮胡刀,可以玩出几十个花样,为士兵提供的杂志,可以专门细化到步枪手、机枪手、狙击手都各不相同的程度,这些看不见,只看到他们床上的黄色杂志,这似乎就有点选择性失明了吧。
也不知道这是谁给美军定义的“光辉形象”啊?以前许多说法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只是用于形容一下美军的形象,几句轻描谈写的评论。可是“慵懒散漫”之类的话,只是一半,还有后面一半,现在断章取意,把前面的部分变成重点,而把后面的部分干脆都抹去了,这完全就成了一个段子。
所以在二战中,德国人,日本人,结果都发现吊儿郎当的美国兵,在战场上也会拿着拉掉保险的手雷,伸进碉堡不放手,等着它在手里爆炸,这样的场景比看见自己战友自裁、切腹还震撼。
对,武器是要人来使用的,但你也要知道,用着比你更先进武器的人,未必就一定是不如你的窝囊废,这里面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看看海湾战争爆发后,那些已经服完兵役,解甲归田的老兵,重新回到战场,他们也许是没有什么信仰,眼里只有美元,可是在战场上拿起武器,无论是勇气还是专业技能,一点点都不比你差!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的人,去猜测人家这不行、那不行,有什么用?
所谓的“慵懒散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战斗力的另类表现。相比之下,美国大兵确实待遇相当优厚:油桶里的油才用了一半就可以扔掉,把成箱的军用口粮浪费或是与敌占区的老百姓作交换。就算在冰天雪地里,也要想着法创造条件烧热水刮胡子,甚至利用战斗机来“生产”冰淇淋……这确确实实是美军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但是这一切,其实都因为有个前提——美军后勤补给充足。作为一个在二战时期就可以做到军队打到哪,就可以把可口可乐灌装厂盖到哪的国度,美国大兵们好日子过惯了自然不会在意这些。更何况,在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大战打响前,艾森豪威尔甚至还向上级马歇尔要求给美军提供万瓶可口可乐,登上欧洲大陆后每个月至少提供万瓶可乐。
美国在独立后就已经开始建立相当完善的工业体系,进行着资本原始积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就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一——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西欧大多数国家元气大伤,美国却大发战争财,然后再抓住时机派出军队参战,名正言顺成了“战胜国”。此后,在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反而在“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下,重振经济,稳坐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位置。
有了经济和工业作为基础,还得有军队训练体系。美军新兵营要经过十四周的新兵训练已经是传统,这点恐怕在当时没有多少个国家能做到。除了队列以外,美国新兵们还需要掌握射击、使用炸药、急救等基本作战技能,然后分到不同兵种,再根据各兵种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项训练。
很多人只看到美国兵散漫的一面,却看不到素质高的另一面,这才是当时美国大兵的真实写照。放眼全世界,也许还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满足这样的训练条件。再加上完整的后勤体系,美国大兵基本上不会为了吃不上饭而发愁,更不会因为受了伤得不到救护而担忧——美军是世界上第一支做到将青霉素和吗啡都配置到一线医疗站的军队。二战时,美军甚至在每个士兵的急救包里都配有吗啡。
更何况在战斗开始前,充足的火力准备或是情报准备,基本上是美军每场战斗的标准。美军可不会吝啬这些。在对面被劈头盖脸一顿狂轰的情况下,还有多少战斗力?这在瓜岛战役中是有真实战例的:日军组织的最大一次冲锋,动用了一个旅团约人的兵力。结果美军光毫米榴弹炮炮弹就打了两千发,在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下,日军几乎在冲锋后的几分钟里伤亡就超过一千人。换言之,一个旅团还没冲到美军阵地就被打残了。
而美军步兵班,也是能完美压制日军一个排。美军一个班9-14个人,装备1-2支冲锋枪,1-2挺勃朗宁BAR轻机枪,7-10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论枪械自动化程度完全是当时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单单两支M1加兰德就能吊打日军一个步兵班,这仗还怎么打?
后勤保障有了,兵员素养有了,武器装备更是先进。缺的无非就是实战经验,新兵蛋子、指挥官打个一两场仗下来就熟稔了,对于兵力、火力的分配也就手到擒来了。加上合理的战略战术安排,美军的战斗力强悍自然也不是什么意外。
当然,美军强悍的战斗力还离不开武器精良,这点也是无法否认的。
二战中,美军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动辄以万计,数量上简直就是碾压德国日本,那铺天盖地的B-29、B-17轰炸机把德国日本炸的快回到石器时代了。美国的这个厚实家底,德国日本根本就拿不出来的。而战争的胜负关键,就是装备的性能好坏以及装备数量,其次才是战术。任何再先进的战术,在绝对优势的装备面前,其实都是苍白无力的。
但也并不能否认美军单兵的战斗力,二战中的美军不同于一战中的美军,一战中的美军是典型的不会打仗。一战美军参战之后,是英国人法国人带着美国人训练,基本是手把手教,结果上战场之后,美军还在玩早已过了时的集团冲锋,被德国人一顿鄙视。但是,德国人却架不住美军人多枪多炮多。
而二战中的美军就不同了,这时的美军已经是非常专业了,他们已经把士兵训练的非常专业,对于战场上的不同情况,都已经能够游刃有余了,能够非常合理的运用装备。其实他们并不懒散,在训练中士兵学会的一切,都运用到了战场上。
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当然可以抵消部分战术、纪律带来的战斗力差距。二战时美国作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可以研发当时所有先进武器装备。再加上美国军事工业狂魔的身份加持,几乎可以无限量获得先进装备,而且不用考虑节药弹药。
所以大家会发现二战美军的作战模式完全就是倾泄钢铁,对德国、日本采用战略轰炸,将德国和日本的所有军工生产企业炸个底朝天,将对手战争潜力降至最底。而在太平洋战场的夺岛之战中,往往以铺天盖地的轰炸机、战斗机、舰炮将火力点轰上天,就算在登陆之后也是火力支援随叫随到。对于美军来说可以花费几吨弹药消失一个火力点,或者一个狙击手,可能对于其他国家军队来说简直无法想象,不过这就是国力。
大家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日军在这种不对称优势下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冲锋。不过在看似散漫的美军强大火力面前只有彻底挨打的命。这种对比其实在装备上的差距就很清晰,日军以手动式三八大盖为主的单兵火力对阵美军大量自动火力再加火炮支援、空中支援,再强大的意志力在这种场景下都会归为零。
其实各国军队都有其自身的符号,如德军以纪律严明、作战强悍著称,而日军则是最凶残。美军则看似吊儿郎当实际遵循严瑾的作战原则,在强大的装备优势下能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总而言之武器和人的有效结合才是战斗力强大的保障。二战美军战斗力的表现主要靠装备,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强硬的作战风格,这方面可以参考《血战钢锯岭》等影视作品。
人们对于美军的印象在于他们吃好喝好玩好,看似很懒散,实则这是后勤保障充分,物质条件优越的体现,和懒散不懒散,不搭边。无论是在诺曼底,在阿登森林,还是在太平洋上那些小岛,美军也都没有什么怕死的表现。
美军在二战中的装备是非常让人羡慕的,而且产量非常高,在战争中总共建造了十万辆坦克,二十九万架飞机,一百多艘航母,这样雄厚的装备,这仗还咋打?还要啥战术,直接把这些武器堆过去,仗不就打完了,还用得上玩战术么?当然,说到底一切战术都是围绕装备展开的,比如年的海湾战争,美军的打法震惊全世界。那会儿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装备技术上的代差。
不过,还要清楚一点,没有一支军队能够单单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赢得一场战争,还需要顽强的作战意志,高度的荣誉感和严明的战场纪律等原因。
美军一直以强大的战斗力闻名于世,目前毫无疑问是蓝星最强,但美军私下的纪律生活作风就比较差劲了,营房内务随心所欲,床头贴着艳星海报,士兵衣着随意,喝着可乐,嚼着口香糖,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从二战以来就是如此,但美军的战斗力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这是为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
美国新兵从入伍之后,都要进行14个星期的基础训练。年之后,新兵基础训练时间又延长了2个月,总共达到了22周。美国讲究务实主义,因此新兵训练中队列训练很少,基本都是体能、射击、战术训练,尤其是战术训练,战术小组之间的火力配合、呼叫火力支援的训练等等.除了单兵轻武器之外,重机枪、迫击炮、反坦克导弹等重武器操作也在新兵训练内容当中。美军还十分重视实战演习,著名的欧文堡基地就是用来进行模拟实战状态的对抗演练,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士兵在此进行近乎实战环境的对抗训练。
美军新兵入伍的时候,一般都会被灌输“国家至上,荣誉至上”,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还会进行军人行为准则教育,为保卫国家利益勇于牺牲,维护部队的荣誉,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总之,我们在军队中做的事情,美国也同样会做。所以,美军还是有比较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王牌部队,士兵也会用生命去捍卫荣誉,例如二战阿登战役中的空降师死守巴斯托,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依然捏拒绝投降。
从来没有人质疑过美军的作战能力,美军的装备精良是一方面,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人员素质方面也是重要因素,美国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人员素质很差,相反人员素质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高。美国受教育水平很高的,从军官到士兵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素质基础都不错。至于所谓散漫,那只是一种外表形象而已,某些人过于刻意强调这一点,实际就是想表达美国人没有严明的纪律。但美军在历次作战行动当中表现的也是相当顽强,可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差劲,仅仅强调几个现象,不能完全体现美军的实际情况。
要知道,在二战中,美国士兵上战场前的训练时间是各国士兵中最长的,训练科目最完善的。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美国在参战后不像其他国家一样严重匮乏物质供应。
所以美军的后勤保障在所有参战国中是最好的,至于其他国家很多连美军的零头都做不到。同时美国本土和战场分别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让他们可以在士兵上战场前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走出新兵营的美军士兵基本已经具备所有班组一级的战术。另外美国本身是富裕国家,士兵在当兵前基本素质就已经不错。举例来说,美军飞行员的标准是飞行小时,这一标准,不算军方,就是民间飞行俱乐部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在册飞行员就有50万人之多。而日本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飞行员的训练标准从小时一路降到60小时,但全国上下满足这样条件的也才一万出头。至于中国,汽车兵还需要动员海外华侨,士兵的文盲率超过90%,中下级军官甚至很多人看不懂地图。
除了士兵,美国的战场支援也非常不错,无线电基本覆盖到班。比如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美军士兵呼叫坐标xxx申请火力覆盖,这种场景就很少有国家能做到。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无线电装备充分外,士兵也要能够知道火力点的坐标位置。
所以,美军“慵懒散漫”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在战场上美军就是另外一种表现了,另外,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会让士兵产生很大的压力和恐惧,总需要途径发泄出来,美军官方上层也明白,因此只要不太出格,其他方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