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农民对优质高效医疗急救的可及性仍然较低,与此同时,医院急诊科的医疗需求激增现象日益明显。EMSS应朝着城乡融合、平衡协同和高效可及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正在稳步发展。随着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推动乡村EMSS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已逐步具备,应紧抓发展机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乡村EMSS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乡村EMSS的发展现状和条件
1.1.乡村EMSS发展现状和困境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急救医疗服务能力还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乡村急救站点布局、急救反应时间、乡镇卫生院的急救条件、医疗设备配置以及信息化条件等方面仍较落后,尤其是具备日常急救能力和突发事件医疗应对能力的医护人员严重缺乏[8-9]。现阶段,乡村急救往往由非固定在急救医疗岗位的医护人员承担,在这些医护人员中,受过系统的医疗急救培训的人员比例较低,即使接受过急救相关培训,其急救知识和技能也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急救能力整体较弱。
在乡村急救医疗水平整体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区域性差异,乡村急救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受重视程度也会对乡村急救医疗水平发展区域性差异产生影响。当前,乡村EMSS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几乎缺乏。由此可见,乡村EMSS总体发展滞后,成为整个EMSS的短板,但广大农民对高质量急救的需求始终存在,为此,乡村急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和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1.2.发展乡村EMSS的制约因素
乡村EMSS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当与之相关的因素起制约作用时,就会阻碍其发展。哪些是乡村EMSS发展的制约因素呢?首先,认识方面。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EMSS是区域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就不会对乡村EMSS建设有迫切需求。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乡村道路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但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客观上制约了乡村EMSS的发展。第三,乡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近年来,乡村医护人员配置数量有所改善,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尤其是乡村医护人员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员流失问题,其他医疗卫生资源如医疗急救处置场所、检查和检验设备、医疗抢救设备、救护车配置、急救站点布局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上述因素若未得到改观和提升,就会制约乡村EMSS的高质量发展。
1.3.发展乡村EMSS的有利条件
随着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原先制约乡村EMSS发展的因素得到改观后,可以转变为乡村急救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对广大农民的急救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