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发展好家庭医生这有一份优秀答卷
TUhjnbcbe - 2025/3/15 1:16:00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pf/a_9360499.html

早在20年前,国家就开始提倡医疗资源下沉,之后又逐步提出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今天很多人对“家庭医生”还是比较陌生。那么,你有“家医”了吗?怎么跟他们签约?签约了之后要不要花钱?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而且,“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又是一组什么样的关系呢?《新闻调查》和您一起探讨,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一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他们是群众健康守门人

说到“家庭医生”,其实早在年,国家就做出了“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的决定,并于年、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和“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尤其年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中强调: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基层首诊”,实现城市一、二、医院分工不同,使医疗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配。按照国家规定:在城市,家庭医生首先应该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需要8年的时间进行培养,简称“5+3”模式,其中5年为本科教育,3年是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之后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全科医生”培养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成为“家医”,工作岗位一般是在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

杜雪平,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全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分会的现任会长。26年前,她创立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时担任首都医院副院长兼心内急救科的主任。她说,从医院副院长下沉到月坛社区,是受到一件件“要命的事”的触动。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心梗患者被送进了急救室。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我们护士大声呼喊,说主任有一个36岁的急性心梗。在那个时候,这么年轻的病人是第一例,我问是不是诊断的问题,那会儿生病的大部分都是60多岁、70多岁的。

杜雪平当时所在的心内科每天都是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其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让杜雪平意识到“心梗年轻化”的趋势,她想到必须将“预防”的关口前移。此时,刚好当时的国家科委正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试行“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工程,这让杜雪平看到了一种可能,于是她离开医院,在“月坛”成立了一个名为“红苹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这就是“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

作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杜雪平参与制定了“5+3”全国“全科医生”的“规培”设计,20年来她亲手带出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徐立涛就是杜雪平的研究生,年他一拿到“全科医生”的资质就来到了月坛社区;而另一位“家庭医生”——焦炜,原本本科5年学的是中医,当年她有机会看到“全科医生”后,深受震撼,随后就通过“转岗培训”,也成了一名资深的“家医”,如今在“月坛”下辖的9个站点之一的基层站点做起了站长。

记者跟随焦炜走进了一户签约者家中,户主于爷爷是焦炜的签约患者,现在已经离世,而老伴继续与焦炜签约。儿女在提到父亲最后哪怕在弥留之际心里最信任和依赖的还是他家的“焦大夫”——至今都充满了感激。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于爷爷最后的意识也变成了写在小白板儿上的两个字——“叫焦”,这个细节让于家6个儿女都难以忘怀。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焦炜:所以专业的技术水平一定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有一个“全科”的情怀,我相信这个工作会干得非常有乐趣。

记者:我们的“家庭医生”有什么价值?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焦炜:大家都说全科医生是“健康守门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很多的病人,而且大家都知道看病很难,大医院很拥挤,如果“全科医生”在社区完成诊疗,医院就没那么拥挤了。所以我觉得“全科医生”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按照国家医改的这种方向,把基础问题解决在社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转诊,做好合理的医疗分流。

作为“家庭医生”的“全科医生”,一方面为基层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另一方面也回应着国家医改的大动作,那就是国家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16个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家庭医生”成为医改的重要力量之一。

家庭医生带来哪些服务

王德建的母亲因患老年慢病,儿女常来为她开药,王先生因此跟“家庭医生”李晶渐渐熟悉。但是多年下来,没想到王德建自己有一天也感到头晕,走路还有点偏,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妈妈的“家医”——李晶。

通过“基层首诊”,李晶认为王先生需要到医院的专科做进一步的检查,于是通过“转诊通道”,让王先生很快住进了首都医院。这样专科医生不仅很快发现了王先生已经出现早期“急性脑梗”,而且还查出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立刻开始有针对性的治疗,之后病情稳定了,“专科医生”又经过“上下转诊”将他复转回社区,由“家庭医生”继续对他进行“健康管理”。

按照国家政策,“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费可以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居民三方面分担,但北京“月坛”的患者或居民,从年开始签约以来就没有自己支付过“服务费”,这笔钱是靠“政府买单”的,而居民签约后,能够从“家医”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李晶:只要是签约以后,它就有一个基本的服务包,然后在基本服务包里面。

记者:这里有多少项?

李晶:这里面一共是10项。这个基础服务包实际上也是各种服务的一个基础,比如说我们首先要给他建立一个个人的健康档案,然后跟他签订一个《家庭服务协议》,发放一个联系卡,那个卡上就有“家庭医生”的电话。

李晶所说“基础服务包”还包括:为患者建立血压、血糖的监测;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同时还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健康信息送达,医院的门诊预约、转诊、优先化验和检验。除了基础服务包之外,签约患者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服务,包括:一年4次随访,分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管理方案。年,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了一位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这就是王军霞。

王军霞说,她喜欢“全科医生”,认同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希望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不管家人和同学们怎样提醒,她还是将自己的简历在毕业前就投到了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军霞:病人来了之后,他就是首诊。需要自己去想所有诊疗思路,判断属于哪科的疾病,下一步应该怎么治疗,没有那种很深厚的功底,很难把一个病人“首诊”做好。

按国家规定,“家庭医生”尽管是以个人的名义与被服务对象签约,但服务实体是一个团队。“家医医生”不仅要能及早发现患者隐藏的大疾患,而且身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金字塔底层,更经常会遇到许多多发病、常见病,还要干预各种慢性病及其导致的功能性问题;因此“家医”作为签约团队的“第一责任人”,肩头的任务既繁且重。

年,于爽以全校北京地区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连续7年完成了“清华科研班”的本硕连读后加盟到“月坛”,她告诉记者:医院也分科分得很细,而传统中医讲究的是“内外妇儿兼修、医针药并用”,这更符合“全科”的理念,因此她愿意站在“家庭医生”的身后,一起打配合。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于爽:我工作了这么多年,也经常会想到扁鹊的故事。有一次魏文王召见他就问:你们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那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说我的大哥最棒,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就很不解,说为什么?扁鹊说:我的大哥善于治未病,二哥善于把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我是善于治已经发生的疑难杂症,所以我的我名气要比大哥、二哥要大得多,但是谁最棒?其实还是我的大哥和二哥。所以通过这个故事我也经常在想,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何尝不是在做着扁鹊大哥、二哥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非常牛的。

全科医生目前面临人才缺口

从年北京月坛社区开办第一个“红苹果”卫生服务站,到年开始“家医”与居民的签约,这个“中心”目前对辖区内“重点人群”,也就是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儿童的“签约覆盖率”已经实现了60%,对普通人群实现了30%,但26年来,杜雪平带领大家走过的路却并不平坦。

“没有资金”“没有方向”,这两大困难中“方向问题”今天已不存在争议,国家非常明确地表态要大力发展家庭医生;但“资金问题”,尽管年国家已经明确“家庭医生”基本工资、奖金和“签约服务费”均由政府安排支出,但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财力有限,政策很难配套。“资金”这个拦路虎,不仅影响着“家庭医生”的“签约”,也影响到签约之后的“履约”,那么,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如何克服的?

杜主任接受采访时总结:第一,“月坛”的做法是通过“家医”的优质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患者到“基层”首诊,这样“中心”就可以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从“医疗收益”里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家医”,让大家在收入上做到“不上不足、比下有余”;第二,“月坛”医院为“紧密医联体”这个“运作模式”,一方面让“家医”感到自己有靠山;另一方面也让患者从实力上信任“家医”,让“家医”从内心能品尝到职业的“价值感”。

到年,国家按计划要实现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家庭医生”20~30名,年要培养出70万个“全科医生”,这个“人才的缺口”目前还很大。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缺口非常大。到年底,中国的全科医生是40.9万。

记者:实际上我们需要量是多大?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实际上应该是占到专科医生的30%到40%,还远远不够。

其实,为了解决“家庭医生”事业发展人力的困难,近些年国家对“全科医生”的支持已经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比如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只要愿意,都可以报名到国家指定的众多培训基地接受3年“全科医生”的规培,这3年不仅算工龄,有工资、有奖金,而且一旦通过了相关的考试,还能拥有硕士研究生的“同等学历”。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必须有足够的家庭医生,这些家庭医生水平能力都非常好,能做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我们医保才好配套。

说到底“首诊在基层”,中国需要数量和质量都让老百姓满意的“家庭医生”。一旦医疗资源被更合理地分配,一种全新的“就医秩序”必然会遍地开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发展好家庭医生这有一份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