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王艳珅)“双减”后首次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考生们开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冲刺复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能?5月29日,本报邀请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的名师专家,就最后阶段的复习,为广大学子指点迷津。
张佳丽,中小学高级教师,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语文教师,她曾辅导多名学生在省市作文比赛中获奖。
语文作为中考的首场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最后的冲刺期里,如何做好语文备考?
基础知识常常练易错易混归归类
古诗文的学习要注重积累。考生要每周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把所有的古诗文(文言名句也要重视),在“嘴里、脑里、手里”过一遍,可以分册、分次进行整理复习。如果遇到易错易混的字,如同音字、通假字、形似字、易错字等,一定要动笔把这些句子写下来,再归类。如“至”有“到、到来”“达到极点”“极、最”“至于”等意,故“至今遗恨迷烟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句中用“至”;而“致”有“送达”“传达、表达”“招引”等意,故“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非宁静无以致远”句中用“致”。
在强化的基础上理解、联想记忆,这样就会记准记牢。同时,理解记忆也为写作中古诗文的恰当引用准备了素材库。
阅读理解先看题有疑阅读质量高
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分值占比40%左右。阅读量大、时间紧张是大多数同学面临的困境,所以提高阅读效率是关键。学生可以在每一个语段阅读时,先阅读文下的题目,了解每个问题及命题角度,做到胸中有疑问;然后读文章,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还可以标注重点词句段,为第三步解题作好准备;最后,再对照每一个问题,审题、归类、规范答题。带着疑问阅读文章,将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写作表达联生活情真意切展才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假大空的文章永远不能赢得青睐,只有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驰骋考场。
考前作文的复习可以按题材分类,积累生活中一些好的素材以备用。经过梳理,这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真实故事,才会在考场上跳出来为你所用。
有了好素材,还要有好方法。作文的审题一般要“三看”。一看题目,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内涵。二看提示语,寻找写作思路。题目前的提示语,往往隐含着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是考生在考场危急情形下的“急救包”。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分依赖提示语,又会造成思路闭塞,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特色。所以,考生既要重视提示语,又不可完全依赖它。三看要求。如果要求是明确提出“结合自身实际”,考生就必须写出自身的实际体会和认识。
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第二阶段:深刻。就是要求大家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第三阶段:独到。就是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式,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有时间和字数限制,在短时间内给老师一个层次分明的印象尤为重要。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然要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结构。可以围绕主题词写好脉络句、巧用过渡语穿针引线、借用小标题展现层次,用线索将众多的材料串连成章等。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可以活用修辞增美感,引用诗文添文采,善变句式显新意,巧寓哲理展思辨,这样的语言一定会给老师留下形象生动、深刻凝练等印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