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心血管疾病在冬季最危险,到了夏天血压有所下降,可以松口气。其实不然,夏季心血管疾病同样高发。今天,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周红漫和大家谈谈夏季预防心血管病方面的话题。
主讲专家:周红漫
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原河南医科大学医疗专业,本科,学士学位,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多年。年—年在原中国医学科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尤其擅长冠心病、心梗、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治和冠心病介入治疗。
在工作期间,发表国家级和省级论文30余篇,获商丘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当选为河南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商丘市医学会第三届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商丘市医学会第一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商丘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商丘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夏季高温心梗同样高发
“不少人认为,冬季血管收缩,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而夏季血管舒张,心血管病不易发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并不是这样,高温天气对心血管病人同样存在威胁,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病的发作,夏季是心血管病的又一个高发期。”周红漫说。
由于夏季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同时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容易诱发心梗、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6月—9月,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都会出现上升,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具有潜在威胁。此外,夏季天气过热,很多人容易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这样室内外温差加大,容易导致血管神经调节能力变低,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心梗发病这些先兆莫忽视
周红漫说,心梗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若不能及时发现,可导致猝死。现有统计资料显示,50%~80%的急性心梗患者都有先兆表现。因此,了解急性心梗的发病先兆,继而尽早实施家庭急救、向医院寻求帮助,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周红漫对急性心梗的先兆表现进行简单介绍。
急性心梗患者典型性症状为胸痛,原来没有心绞痛症状的人,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者饱餐后,发生胸骨上段或中段后压榨样疼痛,往往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疼痛时间较长,可持续10分钟至半小时,需要提高警惕。
还有的胸痛是原有的心绞痛性质发生改变,也就是过去就有心绞痛,但心绞痛发作的性质较前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情况:
1.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增加;
2.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心绞痛也会发作;
3.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
4.疼痛程度明显加重;
5.原来服用硝酸甘油等可以缓解,现服药后无效。
原有心绞痛患者,如有以上变化,也要考虑心梗。
典型的心梗疼痛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可向左肩、腋下及左臂放射。不典型的部位可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甚至脚趾疼痛。疼痛性质可为绞痛、压榨样疼痛,或紧缩感、烧灼样疼痛。
除疼痛外,有的患者还有情绪异常及其他伴随症状,急性心梗发生前,有的患者烦躁不安、恐惧或有濒死感。这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有关。此外,心梗发生前可伴随恶心、呕吐、上腹胀满,甚至呃逆等消化系统症状,或者突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
以上这些,都是心梗的先兆,发现以上症状,应引起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发现心梗这些事不能做
万一发生心梗或疑似心梗,很多人手忙脚乱,不知该怎么办。周红漫说,发现心梗应立即让病人就地平卧,双脚稍微抬高,严禁搬动,尽快拨打,请医院抢治。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给予吸氧。如病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切不可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心脏复跳的急救措施。若无效,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医生到来。
但是,以下这几种常见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周红漫提醒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看清:
1.医院
医院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疑似心梗者,各种轻微活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也许前一秒还没事,后一秒就倒下了。
而且,去医院路上、自己挂号检查,这些过程可能加剧心梗恶化。如果没有人陪在身边,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很可能错失最好的抢救时机。
2.不要喝水
有的家属在患者发生心梗后,会手忙脚乱地把患者扶起来坐下,喂两口水,拍拍后背,希望以此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其实喝水是在“帮倒忙”。
急性心梗发生时,如果让患者站或坐起来,疲倦的心脏还得花更多力气给其他地方供血,给心脏的血量自然会更少。而心脏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工作,它是全身最需要供血的地方。
而且,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喝水很容易导致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另外,心梗患者一次喝下太多水,水分快速进入血液,患者不健全的心脏承受不了,反而会出现胸闷气短。
3.不要错误使用硝酸甘油
如果患者血压本来就低,服药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增加休克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使用硝酸甘油前,给患者测量一下血压,患者血压若已经低于60mmHg~90mmHg,或者虽然比这个值高,但明显比平时的血压低,这时就不要用硝酸甘油。
4.不要盲目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并非都会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速室颤发生的风险,不恰当的急救方法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
如果患者已经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摸不到脉搏,方可进行心脏复苏。
饮食、起居需注意
夏天天气热,大部分人都想吹吹空调,吃点冷饮,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是极其不利的。心血管疾病与气温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气温过高时,血管血流量会增加,增加心脏压力;而当气温过低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堵住血管,突发心梗。所处环境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开空调不能过冷,以身体一动就微微出汗为好。
还有,进入酷暑,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急需补水。夏季不能跟平时一样渴了才喝水,而应主动补水,每日有毫升左右的尿量即表示人体内水分足够。夏天出汗多,光补水还远远不够,因为随着汗液流失的不仅是体内的水分,还有盐分,想要维持电解质正常,可以在白开水中加点盐。
高血压与心脏病是双胞胎。夏天气温高,血管一定程度扩张,使血压平稳,一些高血压患者看到血压平稳就自行停药,等天凉了再吃,这是完全错误的。高血压是需终身服药治疗的疾病,治疗是连续的。夏季,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量,但绝不能停药,给秋冬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老人运动要适时
夏天应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较早,愿意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6时~10时,这段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间。因此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进行锻炼。避免不必要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气温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必须外出时,要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调查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2℃时,最好减少体力活动,可采取多种方法调节居室内温度,如启动电扇,通风换气;地面洒水或使用空调,使室内温度调节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8℃。
现在,使用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室内外温差较大,从家里走出户外时,大幅的温度变化使心脑血管病人很难适应,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一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