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近日,我市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全市掀起“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新风尚,让“救在身边”成为守望相助的温暖与力量。
明确目标,实施“救在身边”八大行动
根据方案要求,到年,力争全市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3.5万名,累计持证人数占户籍人口比例达8.5%以上;全市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累计达50%以上;全市综合交通枢纽、5A级景区实现医务室或红十字救护站全覆盖;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达到每万人1.5台,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应急救护工作长效机制。
公共场所投放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资料图)
该方案还详细罗列了未来几年将实施开展8项“救在身边”的系列行动内容。即“救在身边”之小岛你好、助企安全、校园守护、交通伴行、机关先行、志愿同行、安老护老、救援先锋等八大行动。
同时还制定了应急救护师资培养和管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应急救护服务阵地、应急救护数字化赋能和应急救护科普宣教五个工作机制,以便全市各地将“救在身边”系列行动更好地推行并落实下去。
据介绍,该“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全市居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水平,助力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普及应急救护技能,“一老一小”一个不落
记者看到,该方案八项行动中的救护普及人群中,特别分列出了对海岛群众及“一老一小”群体各自开展的“救在身边”行动。
比如“救在身边小岛你好”行动,是依托“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在海岛服务驿站“幸福驿家”建立博爱家园(应急救护驿站),并配备应急救护培训教具和设备,组织志愿服务团队上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人道主义服务。从而使海岛群众掌握基本必备的防险避灾、应急救护技能,提高海岛群众在灾害、意外事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应急救护员技能培训(资料图)
“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重点通过中小学校课内课外、线下线上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普及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并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高校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鼓励年满18周岁的学生参加救护员培训,职业类学校普遍开展救护员培训,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课程。
在“救在身边安老护老”行动中,也要求在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养老服务志愿者中普遍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以优化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基本技能,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提升高危、重点岗位人员自救互救能力
从八项行动中,记者还发现高危、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救护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
比如在“救在身边助企安全”行动方面,要求按照行业落实主管部门责任,加强旅游、海洋渔业、危化品、快递、物业、矿山、建筑、电力、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提升高危、重点岗位人员的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技能。力争在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红十字救护站、服务站,实现5A级景区救护站全覆盖。
在“救在身边交通伴行”行动中,要求加大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力度,实现一线从业人员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全覆盖,且重点加大公共交通司乘人员、交通枢纽一线窗口服务人员救护员培训力度。
方案还明确要求机关、党员干部,以及志愿者群体率先开展“救在身边”,带头学习提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行动。
培育一批救护师资,鼓励有条件的应急救援力量队伍,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作为应急救援力量培训、演练、竞赛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我市社会应急力量应急救援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原标题:《到年,每个舟山人,要有8.5人拿到急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