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晴成长合作社收录于话题#到野外去1个
人间已是五月天,背起小奶娃一马当先
作者
赵晴
不久前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张图,一群穿着全身隔离服,从浴帽武装到胶鞋,带着手套口罩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没过脚面的泥水池中玩耍。它击碎了我对于玩泥巴这件事的理解。
长假就在眼前,夏天就在窗外,而任何时候,看到孩子在商场中玩泥巴都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带上/扛上/背上孩子,一起去山里面吧!
最后顺便推荐3本跟爬山有关的绘本。
#1
何必呢?
有没有必要冒着大麻烦带上小奶娃去山里?答案因人而异。
迷野出生没多久就赶上疫情,出门旅行各种不便。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带他去了四个国家公园,更是把家门口各种可以爬的山几乎走遍。为了带他出门,我们经历过各种狼狈,疲累,手忙脚乱。然而回头看时,这些早已淡忘,大脑筛选留下的,是我们一起在山中林子里那些最美好的画面,它们真的会在记忆中闪光。
迷野就是在这片山里面睡了个午觉
对我来说,在大自然中,在深山里,我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到-山-里-去-这是我心里一向不会平复的冲动。怀孕六个半月的时候,我还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爬大雪坡,算是我给儿子的早教课。
迷野出生之后……原来的生活轰的一声,推倒重建。去爬山,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让自己走出家门,让自己觉得多少还保留了从前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迫不及待的想给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婴儿当导游,手把手的领着他看看这个新奇世界。
其实,做过一次就会发现,带小奶娃去爬山,这件事真的没有想的那么难,而这件事的回报往往远超你的期望。
Climbthemountainsandgettheirgoodtidings.
Naturespeacewillflowintoyouassunshineflowsintotrees.
Thewindswillblowtheirownfreshnessintoyou...
whilecareswilldropofflikeautumnleaves.
-JohnMuir
去爬山,去感受山中的变化讯息;
大自然的安宁会流进你身体,就像阳光流过树梢;
风吹过来它自己的新鲜清爽气,
忧虑就像秋叶一样掉落一地。
#2
找好合适的路线
技术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确定路线,你打算去哪儿;二是确定装备,你打算带什么。
对于第一次带小奶娃爬山的爸爸妈妈来说,建议从身边最熟悉的路线开始,试验几次让大家彼此有个磨合的过程。
第一次带迷野爬山,大概是在他两个多月的时候。即使走的是家常路线,走出了一公里多也不得不折返了,因为实在是太晒了!还有一次,也是我们很熟悉的山路,是个环形路线,想都没想就按照从前的习惯先从陡坡上山,结果爬到半山腰觉得有点累了,决定原路返回。接着就傻眼了,因为陡坡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身上还背着一个。
经过多次的磨合之后,总结一下对于路线的考虑,主要有这几点:
1.提前了解路线的长度和难度,确保适合自己的情况。如果有一些路线是环山的,就要确保可以随时折返。
2.提前考虑路线沿途的景色,是全程都有树荫还是一路暴晒?这完全是两个境界,两种体验。
3.对于小婴儿来说,他们很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睡觉,如果你不想小娃娃的头晃的像是在听Metalica现场,就要考虑路途的颠簸程度,尤其要小心那种全程楼梯的山路——不仅对膝盖损伤大(尤其是在有负重的情况下),也会让小婴儿在后面坐的很不舒服。
#2
带上必要的装备
除非你想全程抱着孩子(强烈不建议!),找到一个合适的背带/背筐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小婴儿来说,一个双向背带(可以脸朝前或朝后)会非常方便。ErgoBaby的好几款背带都适合爬山,小婴儿脸朝前可以看风景,脸朝后可以拱在爸爸妈妈怀里睡的很舒服。他们的背带设计受力分配均匀,背在身上不会感觉勒的难受。唯一的缺点是几款背带都偏厚重,天气稍微热一点,走下来就是一身汗。
轻巧型的背带(比如BabyBjorn)的确利索凉爽不少,但缺点就是走的时间长了会觉得肩膀酸。
图中爸爸妈妈用的就是轻巧的背带
哪种背带最合适?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偏好,取舍,和身体素质,也要看路线的长度。路线越长,就越需要受力分配均匀的背带。
对于大一点,已经可以坐的比较稳当的小奶娃来说,就可以考虑用背筐取代背带。一个宁采臣似的背筐不仅在力学设计上更合理舒适,也能让小孩子高瞻远瞩,配上个遮阳篷还能找到骑大象的感觉。这样的背筐,自重一般都在5斤左右——它的重量,再加上孩子的重量,会让爬山的锻炼效果事半功倍。
爬山一路要给小孩子带什么东西呢?基本原则就是一切从简,只带最必要的东西,除非你对负重情有独钟。经过若干次磨合之后,下面这几样是我觉得最有必要的。
1.登山杖。不论路线是否有海拔提升,登山杖都会让你在负重的情况下更轻松,更好的保护膝盖。哪怕小婴儿只有十几斤,走上一万步,再加上登高爬低,膝盖也会承受很大压力。
2.帽子和防晒。即使你的背筐有遮阳篷,小孩子还是会有很多时间暴露在四面八方的阳光里。一个全方位的遮阳帽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对于迷野这样大部分时间不肯戴帽子的小孩来说,就只能涂个大花脸防晒。那种滚珠似的,或者胶棒似的婴儿防晒会更方便。
3.食物。六个月之内的小婴儿有了母乳万事足;超过六个月和更大的孩子就需要准备适当的果泥,水,有营养的零食;只带必要的量,毕竟来山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吃喝喝。
4.额外衣服。根据季节,多带一层衣服是有必要的,防止天气变化。我偶尔也会多带一套替换衣服,尤其是可以玩水的地方。跟小孩子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惊喜。一件风雨两用衣会发挥很大作用。
八月的风雨雷电冰雹中我们在狼狈的赶路
5.尿布包。如果路线比较长,建议在开始爬山之前给小孩子换上新的尿片。尿布包中,我会放上2片尿片,1-2个用来放脏尿布的垃圾袋,一小包湿纸巾。
6.纱布巾。非常多用——既能喂奶的时候遮挡,也可以用来保暖,而且又轻又软。
7.急救包。创可贴,一小瓶消炎药,蚊虫叮咬后的止痒药基本就够了。
8.玩具。对于当天往返的dayhike来说,我从来都不觉得玩具有任何必要。在山林的小孩子,就好像进了最有趣的玩具店。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树林,小鸟,石头,溪水,都会让他的眼睛不够用,完全不需要带额外的日常玩具。到了有水有沙的地方,带些玩水玩沙的工具倒是不错的主意。
#3
调整合适的心态
如果爸爸妈妈是有经验的登山者,从前很习惯一口气走出20公里,那么从把小婴儿背上trail那一刻开始,就更要做好心理调适。总结出来,就是三句话。
孩子会闹,时间会长,终点会到不了。
背在身上的小婴儿是最容易满足的。在我的记忆中,迷野在一岁之前,出门爬山甚至很少吃奶喝水,周围新鲜的东西看都看不过来,谁还要吃东西!小婴儿很会自我调节,醒着就到处看,困了就歪头睡。
一岁之后,故事的画风就变了。小娃娃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会要求有更多的主动权——我要去那儿!我要登山棍!我要自己走!我不要自己走!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会在一边在心里默默怀念从前大步流星的日子,一边无可奈何的看着迷野这里捡块石头,那里揪片叶子,回过头踩踩水坑,拿着棍儿戳戳泥巴。他才不会管你的计划和安排。
迷野大概15个月的时候,可以断断续续的走上1.5公里左右,但这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在他眼里,处处值得留恋。如果我们想更好的控制时间,通常会采取的策略都是:进山的时候先背着不放出来,返程的时候,找到适当地点(比如景色好,可以午餐,能够多玩一会儿的地方),或是走到返程的最后一段,才会让小野兽出笼跑一跑。
一趟旅程是灾难还是享受,你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小孩子的存在就是来帮我们摆脱执念的——对于爬山来说,就是要放弃对于距离,高度,终点的执念。哪怕道路尽头有绝美瀑布,他也有可能只走了几百米就停步不前,留在池塘边上打水漂。碰到这种时候,不要着急,给他一点时间;但也做好心理准备,那个绝美瀑布或许只能下次再见了。有很多次,我会默默看着trail的远方,想象那个无法去到的终点。
#4
该出发啦!
走在山路上,我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我陪你玩儿”,哪怕这个说法听上去让我充满了自我牺牲的无私感。或许也不是“我带你玩儿”——因为走过一两次就会发现,小孩子没有那么容易被领导,尤其是1-2岁左右的小孩,要意志有意志,要体力有体力。
和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或许是,“我和你一起玩”;这是一次我们共同的旅行,每个人都应该享受这个过程。(当然,也不排除有几次,我跟孩子的关系是“妈妈想爬山,没办法只能带上你这个小累赘”。)
和迷野一起爬山的时候,那些在书里看到蝴蝶,毛毛虫,小兔子Nicolas住的hollowtree,都会一样一样在自然中得到印证,再看着他一点一点建立起各种联系,兴奋地各种呜呜啊啊。这是我们共同的快乐时光,我做他的导游,而他让我在熟悉的世界中找到了初来乍见的新鲜感。
出发前和孩子一起读读绘本会让他对第二天的行程充满好奇,也会让你们路上的话题变得更丰富。这几个温暖美好的绘本,也许会成为你们下一个行程的起点。
TheHikebyAlisonFarrell
三个小女孩一起去山里,她们一路的所见所闻,山里会有的那些惊喜在这本书里一一展现。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灵感,说不定下次去山里的时候,他们也可以通过写写画画来记录这一次旅行。
HikebyPeteOSwald
这是一个爸爸和孩子的故事。书中的小孩故意让人看不出性别,每个孩子都可以把自己带入进去。我喜欢书中全景图展现的alpine景色,更喜欢景色中父子/父女之间那些亲密的小细节--搭在孩子肩膀上的手,时不时的一个拥抱。去山里之前,这本书会增加很多期待;暂时不能成行,这本书也会增加很多念想。
ForestBabybyLaurieElmquist
这是妈妈带着孩子去爬山的一本简单的绘本。每一页的画面都会直接看到人心里去。有过一次带孩子去爬山的经历,你就会对每一个画面有所体会。没错,文中好几处的图片都是来自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