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体育圈人ID:sportsjob」
一场意外的悲剧,让整个中国越野跑行业,都遭受了极大的社会争议,也迫使多地赛事纷纷暂停,行业在疫情后再次陷入至暗时刻。
作为一名从业者,深知体育行业的一大特点:入行的门槛看似很低,但实际上却很高。除了专业的技能,还有做事的态度,做人的良心,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敬畏之心。
不专业的教练,断送运动员的职业运动生涯;不专业的赛事组织者,让参赛选手丧命;不专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让体育逐渐脱离本质。不专业的媒体,让错误信息满天飞......
体育圈的不专业行为,到底还有多少?
文/王梦如刘金涛
编辑/殷豪男
题图拍摄于甘肃景泰山地越野赛事发区域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5月25日,距离越野赛悲剧发生3天后,甘肃白银市政府召开了有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伤员救治情况、遇难者善后理赔初步方案、组织调查等方面内容。
这场悲剧,已经让疫情后缓慢恢复的行业再次受到重挫,且势必将在长时间内,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原定于5月30日举办的「丝绸之路」宁夏·银川马拉松赛宣布延期之后,原定于6月9开始的喀纳斯超级越野赛、5月30日举办的美林湖城市马拉松赛、5月29日举办的邹平市首届全国山地半程马拉松、5月30日举办的临沂苍马越野赛、6月13日举办的内蒙古赛马场超级马拉松赛等近数十项比赛,都发出了延期或取消的消息。
而浙江省体育总会则在5月24日,紧急发布了《关于加强体育社团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直接暂停了中长跑和越野赛等全省相关赛事活动的举办,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越野跑并非马拉松,二者之间其实有着天壤之别。但据「百度指数」统计,有关马拉松的搜索数据从5月22日的直冲到。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场严重的事故,就让这两种比赛在大众心中画上了等号。
在悲痛、震惊与不解之外,我们也许更需要反思,该如何避免下一场越野赛事故的发生。
01
赛事运营公司「仅」有12人,这合理吗?
这次的黄河石林越野赛,有一个冗长的全称: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
根据行业报道,田协在统计时往往把路跑赛事分为三类:马拉松、个性化路跑赛事以及越野跑。而本次黄河石林赛事涵盖了三个比赛项目,即5公里的健康跑、21公里的越野赛、还有最考验耐力的公里越野赛,同时起跑,每个项目间隔5米。业内人士认为,赛事名称将多个概念混在一起,容易给新人造成误导,对比赛放松警惕、掉以轻心。
目前,全世界越野跑赛事的标准制定方为ITRA国际越野跑协会,实际上在年7月才成立,该协会明确了山地跑(mountainrunning)和越野跑(trailrunning)的基本定义,在通过国际田联的验证后,于年1月1日才开始正式生效。
众所周知,越野跑这种综合了户外生存以及探险的运动,风险系数远高于普通路跑,选手不仅要有较强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在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山丘林间穿行,更要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天气、野外动植物、悬崖峭壁等环境问题。
上周日拍摄于白银市附近,众多紧急救援车出动。图片GETTYIMAGES
与户外旅行相比,越野跑更重在「跑」,尤其是竞技赛事,选手们往往会为了向更好的成绩冲击,会倾向于选择更轻便的装备,并且将补给品放置在赛道中后段位置,比赛大部分时间需要自补给、自导航,足见这一运动具有相当高的门槛。
本次白银越野跑赛事的承办方是晟景体育,该公司从年起便获得了该赛事的运营权,此后三年一直是该赛事执行单位。据晟景体育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共有22名员工。很多人认为,人参赛,长达公里的超级越野赛,背后运营公司仅有22人,这个人数似乎显得太少了。
业内多位专业人士向氪体记者表示,如果这22人全部投入到赛场上,这种赛事公司规模已经算大的了。「事实上这22个人,可能还把公司的财务、行政、媒体负责人也算进去了,实际上真正参与到赛事组织中,会比这个数字还少,一些国际知名赛事,核心团队成员都在10-20人,22人的赛事公司在越野赛中绝不算小。」
作为赛事组织者,需要负责的是赛事组织管理和保障组织管理,具体执行工作会分配到各个CP点的站长、志愿者、救援队、医疗队等,这些人并不属于赛事公司旗下的工作人员。有过多年越野赛运营经验的戈老师向ECO氪体透露,国内很多越野跑赛事,都会在赛事前去雇佣经验丰富的工作者,虽然不是该公司旗下的人员,但会参与到赛事组织中来。
据官方赛前报名公告显示,此次赛事计划招募12名CP点站长和50名站点志愿者。据财新消息,赛事执行团队是临时受邀参与活动,临时搭建的执行团队或因磨合不足,导致专业水平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很有可能关键时刻没人拍板决策,耽误了救援时间。」有过四年赛事运营经验的小曹,认为这是造成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和城市马拉松相比,越野赛对赛事公司的组织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是中国越野赛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越野赛中,一旦发生问题,手机没信号,通讯不通常,救护车无法及时到达,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选手的意外。
但5月22日的一场恶劣「天灾」,也无限放大了赛事组委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02
冲锋衣为何未列入强制装备
官方通报指出,在本次越野赛比赛日当天,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部地区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甘肃气象局也曾于5月21日发布专题预报:「21-22日甘肃省将有一次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过程…5月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阵型大风等不利影响。」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选手的证实。
很多人质疑,此次天气预报为何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据媒体报道称,景泰县气象局的确向组委会提供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数据,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
虽然极端天气通常无法预测,但作为赛事组委会有责任把每一种情况都预估到,并做好应急预案,组委会有责任确保所有参赛人员的安全。在越野跑比赛中,一旦发生像暴雨、冬雨、大雪、大风、浓雾等极端天气,比赛应该立刻终止。
除了未能及时作出天气预警,「冲锋衣未列入强制装备」,也成为赛事组委会被重点指责的失误操作。从现场照片来看,许多选手在开跑时只准备了短衣短裤,未将「冲锋衣」等保暖装备列入强制装备,而是被放进了转运包,存放到了赛道62公里处的第六打卡点,这也是导致选手出现失温的原因之一。
在本次赛事方公布的赛事手册中,强制装备一共有9件物品,往年都被列入强制装备的风衣/冲锋衣、保暖内衣、急救包,此次均为建议装备,只有一个「救生毯」被列为强制装备。
「赛事方应该重视强制装备,约定俗成是要有4次强制装备检查,分别是在领取物品、比赛出发、赛道中和完赛后,如果比赛结束强装检查不合格,也是可以取消比赛成绩,公里数较短的赛事也要至少3次检查。」小曹提到。
「冲锋衣仅仅是建议装备,赛事组委会可能有些经验主义,觉得前几年天气都很好,今年可能也没大问题,变成建议装备就可以了。」在田协今年4月出台的《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标准规定,「高海拔赛事,须要求选手携带具有防风及保暖作用的外套。」
据戈老师介绍,在他所参与组织的越野赛中,对强制装备的检查十分重视,这跟运动员是不是精英选手无关。「精英选手也需要严格按照组委会要求备齐强制装备,我们还会在高难度赛段或者进入夜晚之前,设立强制装备检查点,不齐的选手会被直接强制退赛。」
爱江山越野跑创始人王焱也在采访中告诉ECO氪体,「参加高水平比赛时,如果一个检查站后面是一个高海拔、高危险的路段,那么出站前都会检查必备物品,带多少水,甚至食品的热量都有严格的标准。」
03
补给点的设置合理吗?
本次黄河石林越野赛,全程包括一共9个打卡点,参赛者必须通过所有打卡点计时打卡,否则会被取消比赛成绩。据三联周刊报道称,衡量一场百公里越野赛的难度,可以用爬升高度除以比赛公里数,一般公里爬升高度在米,这场赛事只有米左右。
然而,很多选手都是在CP2到CP3之间,便遭遇了大风、降水等恶劣天气。这也是整个赛程最难的一段,需要爬升近0米,中间还要翻过一座山。
CP即CheckPoint,核心功能是打卡计时,为了公平竞赛,防止选手不上山绕平路,CP点不一定意味着补给。在历届黄河石林越野赛中,CP3基本都没有设置过补给,更多就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打卡点而存在。
这一点,在赛前技术会讲解中,赛方也给予了提醒:「CP3没有任何补给,选手要快速通过」(本次赛事摄影师郭剑于《还原白银越野事故现场:一场时间错乱的灾难》一文中提及)。但在CP2站点,赛方提供了饮用水、香蕉、葡萄干、坚果这四样东西。而从CP2到与下一个有补给供应的CP4,之间的距离则有14公里。
根据田协的越野跑标准规定,应大约每10公里设置一个补给站,两个补给站不应超过20公里。这点也得到了多位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小曹表示,如果赛方已经提前告知大家做足准备,这个补给点的设置,的确不算违规。
补给点设置,需要和赛道一起进行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员数量、天气情况等因素,并尽量设置在车辆可以到达的地方,方便物资和垃圾的运输。在CP3这个赛事最艰难的路段,如果因为车辆无法到达,不能设置补给点,也应该加强赛道巡视,组委会应该有更优化的解决办法。
这也牵扯出了此次事故中的另一个问题:赛事主办方的救援工作,是否真的「不力」呢?
04
救援是否足够恰当?
和马拉松等运动相比,越野赛的跑者主要是在野外自然环境比赛,需要应对复杂的地形、气候的变化、地形的爬升、技术难度门槛更高,补给策略的制定,危险系数也更大。这也意味着,救援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应急救援的顺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信是否顺畅,有效信息能否顺利传达。在越野赛中,一定不能存在信号「盲点」。
据媒体公开披露的消息,22日当天中午12点17分,就已有人在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