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全国首个深大附属华南医院开展无人机应急
TUhjnbcbe - 2023/5/31 21:14:00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通讯员华南深医

年1月6日上午,医院急诊科举行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该院将无人机、智慧眼镜、AED急救包等应用于紧急救援,在国内首次探索先于救护车的“先期到达,先期诊治”无人机急救方案与航陆一体化综合急救模式。

此次无人机应急智慧救医院打造5G+医院医院背景下的一次新的尝试,也为无人机在医疗急救甚至灾难医学的应用上,为海陆空多渠道急救通道的搭建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

生死时速,无人机携带智慧急救包

“医院急诊科!在龙岗区平湖街道某篮球场有人倒地昏迷,已没有呼吸,需要紧急救援。现在是出行早高峰,救护车抵达可能需要半小时,周边没有配备AED,可否启用无人机携带智慧急救包进行施救?”

“医院急诊科收到,立即派出无人机和救护车前往!”伴随着救护车紧急出动的鸣笛声,医院广场上一架携带有智慧眼镜和AED等急救设备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短短10分钟,无人机便抵达了呼救的既定位置。施救路人迅速取下急救包,佩戴上智慧眼镜,通过与医院急救指挥中心的实时可视化通讯,在急诊科医生的指引下,成功对患者实施了心肺复苏,并操作AED进行了抢救。随后到来的救护车,将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这是医院在探索新型无人机急救方案与航陆一体化综合急救模式下,与深圳本土无人机企业合作,针对突发心脏骤停场景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试验。

“作为急诊科大夫,最焦灼的就是跟随救护车出车时,堵在路上,无法迅速抵达现场,无法知晓患者情况,无法及时对患者实施救治。如果有无人机通过空中无障碍式快速飞行,将智慧眼镜带到现场,给到医生一双千里眼,将急救装备带到现场,给到医生一个好帮手,将大大增加患者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有效救治的几率。”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晓明表示,“这是我们畅想过的未来急救场景,现在成为了现实,这让我们感到很兴奋。”

智慧急救应用新探索,无人机为抢救赢得时间

我国每年发生心跳骤停患者达54.4万人,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1例心源性的心跳骤停,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与及时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用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心跳骤停患者抢救的每分每秒都决定着患者生死和预后。

此次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利用无人机可以不受道路交通条件影响进行高速飞行的优势,结合智慧眼镜的现场感知平台,力求实现第一时间内让需要抢救的患者获得专业医生远程现场评估和指挥施救,达到无人机“先期到达,先期诊治”的目的,为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并提高了效率。

“在急救领域,时间就是生命,越早一刻实施有效救治,越可能跑赢死神救回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质控中心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总干事、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急诊科周荣斌教授表示,“这是非常创新也很有意义的一次尝试,我们也很期待在不断的科研探索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无人机智慧急救模式能早日补充到目前的急救体系中,造福患者。”

深圳是“无人机之都”,在无人机的应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无人机在医疗场景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相对简单的应急医用物资的运输上。作为医院,医院传承了深圳敢闯敢试的优良基因,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模拟试验。

医院院长吴松表示,该院还会尝试将无人机应急智慧救援的试验范围扩大到针对创伤、哮喘、中*、胸痛、孕产等患者的救治上,通过整合自身医院的临床与科研资源,联合本地无人机企业,全面围绕无人机救援开展医产学研合作,努力开发一批可应用于医疗服务和灾难医学的医用无人机及配套产品,全力打造医用无人机创新研发与验证平台,加强拓展无人机在医疗救援场景上的更广泛应用。

审读:喻方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首个深大附属华南医院开展无人机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