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饥渴症”的概念是上个世纪初被引入的。
40年代初纽约市一名儿科医生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要求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搂搂襁褓中的宝宝,结果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趋近于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发现,肌肤的接触不仅能挽救婴儿的生命,更能使人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人对皮肤触摸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触觉被描述为与世界接触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所有感觉系统中最简单、直接的感觉系统。
触摸被心理学家证实具有心理疗愈的作用,可促进健康、快乐、安定感,拥抱接触也被视为医疗的基本工具。
“皮肤饥渴”这个抽象词汇,映射的是我们现代人绕不开的情感问题。
虽然性是满足皮肤饥渴的一个通道,但皮肤饥渴并不完全只是性需求。
触摸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
美国迈阿密接触研究机构负责人菲尔德指出: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以消除饥饿感,而“进食”的方式便是爱抚和触摸。
“皮肤饥渴”实际上是对被爱、被尊重、被信任,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
人,之所以会有皮肤饥渴症,是因为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来,又无法从其他人那里满足。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
新生儿“第一次拥抱”有助于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能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
幼年时期,双亲的爱抚,不仅对婴儿身体的健康发育有益,帮助由触觉所带动的感知能力的提升,其在心理健康发育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抚触能使成长中的儿童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启迪对于爱的珍视与寻求,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具备较高的亲合力。
成年后,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对女性的健康更有益。
当伴侣存在压力之时,给予拥抱、牵手或者肩颈部触摸,其肾上腺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分泌水平和心率显著下降,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是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的直接体现。
同时,恋人、配偶间的抚触有利于交流和维系情感。
老年期,无论是来自老伴之间的抚爱,还是儿女的“反哺性”情感施予,抚摸依然是维系身心健康的重要渠道。
“肌肤饥渴”并不都是“病”,只有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自觉痛苦且长期无法自行调整时,才可以叫“皮肤饥渴症”。
可以尝试经典的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技术缓解不适的症状:
理解需求。这是人类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本能渴望。
接纳需求。这不是心理不正常的现象,只是一种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常常在潜意识层面。就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这是自然发生的一种生理需求。
用经验来修复。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在文化框架下普遍能接受的范围内,体会和享受拥抱和肌肤接触带来的安全和舒适感。
肌肤饥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根除”,
因为,人们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需要是伴随一生的。
来源丨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运营支持丨畅信科技新媒体中心
在看吗?
在看你就告诉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