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于5日公布了心理健康援助电话(即是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热线)。公布后的第一个周末过去了,这部心理“急救”热线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记者走进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热线中心,一探究竟。
“这里就是一个心理急救室”
周日,恰巧立冬,一大早,成都市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夏英迎着冷风急匆匆地往“心理热线中心”赶去。这是她在“心理热线”值守的第一个周末。
“‘热线中心’有两部热线座席,其中一部有专职人员轮班值守,另一部是此次疫情发生后,由临时增援的志愿教师值守。我只是第一批增援之一。”夏英说,虽是热线公布后的首个周末,但热线依然有人打进来“求助”。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求助者来电话时,情绪非常激动,已可以明显地听到电话那头有抽泣声。
“了解到是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清楚相关防控政策,内心十分焦虑且紧张恐慌导致情绪有些崩溃后,我立即进行了情绪安抚,然后进行了解释与交流。”夏英说,好在聊完后,听到了对方轻松的语气,且淡定地回应道“我不难过了,现在也不紧张了”,自己的心才慢慢放下。
像这样案例,在心理援助热线中心时常遇见。“这里就是一个心理急救室,对人们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提供‘急救包扎’。”在夏英看来,这是热线最首要的一项功能。
据介绍,早在年,成都市教育局就开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热线,面向全市师生家长,提供心理帮助。疫情发生后,热线服务“升级”,从解决平常的心理求助外,更增加了为那些因疫情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急救”。
“热线公布前一晚,我们紧急在工作群里召集志愿者,成都市首批学校心理辅导员A证教师51人纷纷响应‘召必回,战必胜’,第一时间全部报名参加。”成都市教科院心理艺体所所长、心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曹璇告诉记者,虽然心理热线中心平时也正常运行,但为应对疫情而增加的心理援助需求,决定召集学校心理辅导员A证学员紧急增援,这批心理辅导员于在去年疫情期间就已参与热线值守,经验丰富。
“公布热线当天,我们的心理辅导员就已提前‘上岗’。目前,热线约有70余人轮班值守,时间为每日早上9点到晚上9点。”曹璇说,除了心理“急救”,对于“相对严重”的求助者,热线中心还为其提供了如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等转介资源,保证来访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机构的危机干预。
只是一个“收到,谢谢”,足以让人满足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交流习惯,除了热线外,我们还同时开通了QQ网络心理辅导服务,提供更多的援助方式。”曹璇介绍道,同步启动的心理援助QQ服务时间也是早9点到晚9点,分为三班岗,都有人值守。其中,早上是9点到12点,下午是13点到17点,晚上是18点到21点。
和热线不同,网络心理援助的值守人员全部由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A证教师担任。“这轮疫情发生以来,学校也非常需要心理老师在校内值守,因此每个参加值守的老师们都是工作与心理援助两边兼。”曹璇说,“但无论如何,只要老师们坐在热线前,面对每一个求助者,那就是全力以赴,全身心地陪伴。”
“孩子们其实多数时间只是需要一个‘口子’,一个获得支持与倾诉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这个支持系统,当他们寻求帮助时,能第一时间给予稳定感与安全感。”曹璇说,对于参加心理援助的老师们来说,只要帮助孩子们渡过了心理“难关”,哪怕一个简单的“收到,谢谢”,都已足以让人满足。
据悉,目前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A证第二批次学员也在待命中,可随时参与热线值守工作。除了心理援助热线及QQ群,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各区(市)县还会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和专职教师以家校联系会、心理班会课、团体和个体辅导等为载体开展学生心理疏导,近期也将在成都教育发布上推送“防疫心理微课堂”系列专题。
新闻多一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赵子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王戬校对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