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肺部疾病的种类和应对方法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605173.html

图1

图2

图3

男,53岁,因心前区不适就诊。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T波改变(V5-9T波低平)。

分析/p>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因斑块不稳定、病变部位痉挛等,即可引起病变相关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管腔的狭窄程度、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病变部位痉挛是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心肌缺血可表现为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急性缺血时患者常出现胸骨后疼痛或憋闷,心电图特征为一过性ST-T的改变。慢性缺血时患者常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为ST-T的改变,这种改变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心肌缺血的发生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水平。心肌缺血分为供应不足性缺血与需求过亢性缺血。前者如冠状动脉痉挛、斑块过大,会引发变异性心绞痛;后者如运动常诱发的劳力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70%以上时,一遇心脏负荷增加,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由于左心室负荷大于右心室负荷,所以更易于发生心肌缺血;而心内膜压力大于心外膜,所以心内膜更易于发生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不均匀性。缺血一般不是全心性的,而是某支(或几支)冠状动脉支配的局部心肌的缺血,如短时间缺血往往造成心肌某部位呈现缺血小岛,可与正常组织交织在一起,一个缺血区也可看到从中心向周边逐渐减轻,形成正常与缺血的边界区。局部心肌缺血又分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和透壁性心肌缺血几种。

心肌缺血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是从可逆性变化向不可逆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为有氧代谢,一旦进入无氧代谢消耗糖原储备时,就出现心肌缺血;此时缺血心肌只能维持电活动,不能参与心脏机械活动。当缺血消耗了大部分储备糖原时,出现心肌损伤,此时缺血心肌发生顿抑,即使血供恢复也不能立即恢复收缩功能;当心肌缺血进一步消耗了全部储备的糖原时,心肌出现坏死,心肌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T波方向改变

正常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心肌缺血时,依据心室壁受累层次不同,T波方向改变不一。最典型的是T波倒置,是心外膜下心肌缺血表现。此时心肌复极顺序逆转,由心外膜首先复极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向量。例如前侧壁、后壁心外膜下壁心肌缺血时,V5~V9,导联出现T波低平(如图)或倒置。

陈中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