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诊断学,第九 [复制链接]

1#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图5-1-13)。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秒(即40毫秒),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每5个小方格可以构成一个大方格,大方格依然是一个正方形,它的横坐标代表的时间则是0.2秒(毫秒),而纵坐标代表的电压则是0.5mV。

(一)心率的测量

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在60-次/分。测量心率时,根据心脏节律是否规整,可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p>

①在心脏节律规整的情况下,只需要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4个大格(08秒),则心率为60/0.8=75次/分,具体如图5-1-14所示。

②在心脏节律不规整的情况下,一般可以先数6秒的心搏数,然后乘以10作为心率。如图5-1-15所示的心电图,6秒的心搏数是10次,由此可以粗略计算出心率为10x10=次/分。此外,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

1.概念

心电轴通常指的是平均QRS心电轴(meanQRSaxis),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所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可用任何两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的振幅或面积计算出心电轴。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90°之间电轴位于-30°~-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位于+9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位于-90°~-°范围,定义为“不确定电轴”(indeterminateaxis)(图5-1-16A)。除测定QRS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波和T波电轴。

2.测定方法

临床上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目测I和aVF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有时还需要结合I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粗略估测心电轴是否发生偏移,具体方法如下(图5-1-17图5-1-21)。精确的方法可采用分别测算I导联和III导联的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两个数值分别在I导联和III导联上画出垂直线,求得两垂直线的交叉点。电偶中心〇点与该交叉点相连即为心电轴,该轴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图5-1-16B)。另外,也可将I和m导联QRS波群的振幅代数和值通过查表直接求得心电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测定的心电轴值不完全相同。

(1)心电轴不偏:

主要有两种情况/p>

①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aVF导联的主波方向也向上(图5-1-17A)。I导联主波方向向上,则电轴方向位于I导联的正向,即第一和第四象限;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上,则电轴方向位于aVF导联的正向,即第三和第四象限。两者相互重叠于第四象限(0°~+90°),电轴不偏。

②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但I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图5-1-17B)。I导联主波方向向上,则电轴方向位于I导联的正向,即第一和第四象限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则电轴方向位于aVF导联的负向,即第一和第二象限。两者相互重叠于第一象限(〇°-90°),但因为I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电轴方向投射于0°-30°范围,电轴不偏。

(2)心电轴左偏:

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但n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图5-1-18)。I导联主波方向向上,则电轴方向位于I导联的正向,即第一和第四象限;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则电轴方向位于aVF导联的负向,即第一和第二象限。两者相互重叠于第一象限(0°-90°),但因为II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电轴方向投射于-30°-90°范围,电轴左偏。

(3)心电轴右偏:

1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上(图5-1-19)。I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则电轴方向位于I导联的负向,即第二和第三象限;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上,则电轴方向位于aVF导联的正向,即第三和第四象限。两者相互重叠于第三象限(+90°+°),电轴右偏。

(4)心电轴不确定:

1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向下(图5-1-20)。I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则电轴方向位于I导联的负向J卩第二和第三象限;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则电轴方向位于aVF导联的负向,即第一和第二象限。两者相互重叠于第二象限(-90°-°),电轴方向不确定。

3.临床意义

心电轴的偏移,一般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比例、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激动在室内传导状态以及年龄、体型等因素影响。左心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右心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不确定电轴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正常变异),亦可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如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电轴判断方法总结见图5-1-21。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观察,设想心脏可循其本身长轴作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正常时V3或V4导联R/S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波形。

顺钟向转位(clockwiserotation)时,正常在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5、V6导联上。

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rotation)时,正常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右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1、V2导联上。

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厚,而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厚。

但需要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图形在正常人亦常可见到,提示这种图形改变有时为心电位的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图5-1-22)。

(来源于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第九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