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军如何处理己方伤员能走就要上前线,重伤 [复制链接]

1#

二战期间,日军一向是以残忍和疯狂著称,他们对待敌人的手段极其残酷,信奉武士道的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很随意,在对待盟军的伤兵处理上也很严苛,那些无法走动的伤员,基本上都会被日军用刺刀处理掉。

那么对外人残忍的日军,对自己人又如何呢?

在二战中日军沉溺于万岁冲锋,基本上出去作战就不打算活着回来,但士兵们在战场上并非只有阵亡,虽然很多士兵想要上“神社”但毕竟子弹没眼,反而成为的伤兵。

那么日军对于没能行动的伤兵是如何处理的呢?

日军伤兵剧照,源自《紫日》

前期:尽心医治

在抗战前期日军对于伤兵的态度做得还算很不错,我们现在的词语“同志”、“干部”和“战友”都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这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日军起码在操典上还是很注重战友情的。而且在战争初期,日军对于中枪的战友无论是的受伤或者阵亡,都会拼命地抢回来,这也就是他们的神社上面阵亡的士兵都有名有姓。在淞沪抗战的四行仓库作战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日军的为了夺回被守军击毙的队友,冒死用的军犬前去托运: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急着要把它们化灰运回国去与家人‘团聚’,同时向天皇‘请功’。担架队不敢前来送死,却驱逐一群军犬前来托运尸体。

战争初期日军战友之间相互自救(漫画)

可以说,刚开战时日军对自己的士兵还是很有人文关怀的,阵亡士兵是如此,受伤士兵也是得到很好的救治。日军在每一个基层作战中队都会配属4名医疗兵,联队医院。普通的步兵行军背包中也有绷带和简单的医疗药品和战地急救包

日军的医疗兵,请注意他手臂的红十字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对于受伤的士兵会给予高规格的医疗,医院之外,日本还从国内调来了很多医疗专家,对重伤员进行救治,而日军高层也经常在医院看望伤兵,比如松井和的朝香宫鸠彦亲王就经医院给日军洗脑打气。

甚至于一些伤兵回到日本国内,都会被给予英雄的称号,享受特殊伤残军人的补贴,并成为村子里人人敬仰的对象,在日本限制级电影《芋虫》中,男主角就是在冲绳战役中失去了四肢,伤愈回到村子以后享受各种好的待遇。

《芋虫》的男主角,伤残回去后享受优待

那为何日军内部会对当时的伤兵待遇这么好?

其实也并非他们怀着人文主义精神,而是这些军国主义者别有企图:

第一点,对伤兵待遇和救治好,可以作为一场政治show。试想一下,如果军部能这么对你,那就更能给予士兵们向前进的勇气,没有任何后顾的包袱,让他们可以安心前线杀敌,反正伤残也能得到救治,也有国家养着。往前一步说,优待伤员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征兵广告,不仅可以让日本国内的民众更狂热,还能吸引广大的青年参军。

漫画中的伤兵就是日军的政治show

第二点,就是救治伤员可以减少损失。日本陆军在二战开始前一直走得的精兵路线,77事变前一共才17个师团,30万士兵,这些人无论是技战术还是训练水平都很拔尖,说白了这些士兵都是拿钱养和子弹喂出来,妥善救治可以及时地帮助军队止损,而且上过战场受过伤的老兵及时不能再上战场也可以在后方指导新人。

二战训练有素的日军

因此,日军前期对于自己的伤兵们无论是为了政治宣传考量,还是军部的经济费效比思考,他们在对待伤病的态度好医疗上,都算不上差。

后期:手段残忍

当然,日军对待伤兵,这种的好是建立在局部战争的水平上,到了二战全面开始之后,日本军队对于伤兵的态度和医疗投入较之前来了一个度的转变。

为了做秀,医院看望士兵

首先是在对伤兵的投入上。

在抗战前期日本还能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医疗物资,其本国生产的物资也能满足伤兵的消耗,但随着二战的爆发,日本的医疗物资储备直线下降,医院的医药物资都得不到补充,只用药、消炎药、手术器材和康复药物的缺失,让很多日军在受伤后都缺乏妥善的医治,根据日军11军随军医在在衡阳保卫战中的记载

“68医院的伤兵在一批一批的S去,士兵们嘴里喊着妈妈,医院里从开战以后处缺少药品,后面下来的士兵们只能用生理盐水来清洗伤口,医院像个修罗场。”

医药物资的缺乏,让这些伤兵得不到充足的治疗,这也是造成衡阳会战日军损失多的原因之一。

医院

其次,伤员得不到保障。

日军中的一些轻伤人员,在往日里如果生个病,医院享受到所谓的病号餐,也有专人照顾。但到了战争后期,只要是还能行军打仗的轻伤员,都一律都要重返前线,不管你是缺胳膊还是少腿,只要就得上,在电影《野火》中,主角田村得了严重的肺病,就这样申请住院,医院拒收。很多伤员实际上即使是后上也会被勒令重返战场。

这种现象在年以后的太平洋战争中更为常见,医院已经没有多余的床位和药品来医治这些伤员。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对美军发动冲锋进攻,消耗子弹,杀伤美军。

野火中还要上战场的日本伤兵

最后,对待重伤员的处理上。

日军在战争后期对伤兵的残忍,更多的是体现在对重伤兵上,他们对于重伤兵的处理简单而粗暴。

方式一:打空气针,对于不能走动和昏迷的重伤员,他们会对其注射空气真,让其气体栓塞,从而让这些伤兵彻底的安静,一般这项工作都是由军医来进行完成。

担架上重伤的日军士兵,估计凶多吉少

方式二:用手榴弹自尽,在太平洋战场的塞班和阿图岛战场上,医院发现了很多日军集中殉爆的地方,他们这种做法美其名为“玉碎”,但实际上是对人生命态度的一种漠视。医院,很多日本重伤兵们也是假装被美军俘虏,然后拉开手榴弹,同归于尽,而无论是的被动殉爆还是主动玉碎,这些伤兵的下场都很惨。

在医院

方式三:被队友解决,这里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就是在撤退的过程中,为了怕这些伤兵被俘虏,对走不动的重伤员会被的战友用刺刀解决掉,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中的伤兵是喊“天皇万岁”,但实际上这些濒死的伤兵,更多会喊家人或者妈妈。用刺刀解决伤兵之后,他们会割掉伤兵的一个部位(大部分是手)带回去火化,让其进入神社。

被战友遗忘的日军,只能坐以待毙

而第二种形式则比较违反人类的底线,在日本反战电影《野火》和《飘舞的军旗下》中都有记录,那就是将走不动的战友当成食(和)物(谐)。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伤员们不仅要提防美军的进攻,更需要注意他们饥肠辘辘的袍泽们……

雨田君说

日军对于伤员们救治的变化,实际上也反应了日本战败的本源——资源,在资源丰富的时候还能做show救治,一般濒临战败,他们的本性就显示出来,武士精神对生命漠视的劣根性,让他们想方设法的压榨这些伤员最后的价值。对于日军高层来说,这些伤兵也是他们“圣战”的一部分,与其被抓获,不如和敌人“同归于尽”

因此在二战中,日军不仅是对占领地的人们狠,在对待自己人的态度和手法上更不遑多让,而日本也通过二战的战败,为自己的疯狂买单。

—The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