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恐惧焦虑四处弥漫紧急心理援助分级分类解
TUhjnbcbe - 2023/5/27 20:48:00

心理危机干预成为战“疫”重要一环

紧急心理援助分级分类“解心结”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心理援助是一条比医疗救治更长久的战线,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因此,要在加强现有心理援助的基础上,提前筹备疫情结束后心理重建工作,将当前的志愿者模式转换为常态化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增加稳定的具有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心理学工作者团队。当发生重大灾害时,能够迅速组织队伍,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级的需要,采取联动的、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见习记者邹星宇

“心理支持热线开通第一天,3个小时内连续接听了9个电话,以至于后来一听到手机铃声响,整个人就会紧张起来。”

“曾在一天之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培训,中途参与了一所合作高校的线上会议,那天的最后3个小时还接听了6个热线电话。”

“最忙的一天,3个小时内接听了11个热线电话,进行了1个小时的督导,听了两场讲座,还看了很多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的学习材料。”

上述内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志愿者记忆中抗疫以来最忙碌的时刻。

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开设“用‘心’防疫心理支持热线”。截至3月15日,该项目参与人数人,已为社会免费提供咨询次,其中热线次,网络次,热线总计长近7万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心理危机干预成为战“疫”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志愿者以外,还有很多心理专业志愿者都在为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恐惧焦虑四处弥漫

心理疏导迫在眉睫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平均每天个咨询电话和60个网络辅导中,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的人数最多,约占44%;其次是健康焦虑,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占19%;出现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等)的占7%;感觉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的占7%;受疫情影响出现家庭问题和亲密关系问题的占6%;2%的来访者反映遭受到了地域歧视;因疫情导致原本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加重的占4%;其他情绪议题,如感到自责、愤怒、孤独、无聊的共占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焦虑不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社会。

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该指导原则提出两个基本原则,首先“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其次,需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心理危机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个人隐私,避免干预过程的二次创伤。

1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壹心理、大康心理、京东等企业相继投入其中,一些社会人士自发行动起来,一场隐形的战“疫”打响。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委书记乔志宏介绍,该校防疫心理援助团队有多人,分为专业督导组、心理支持热线组、网络心理辅导组、危机干预组、科普宣传组以及行*管理组。

事实上,开设一条心理热线并不简单。从流程梳理到咨询员和接线员的招募、培训、上岗、督导,再到技术问题,都需要一一捋顺。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心理援助服务的高校之一。大年初一,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就紧急联系了中国移动,在一天时间内迅速开通了热线,召集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大年初三,心理支持热线正式开通。

乔志宏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截至3月13日,热线及网络服务最高峰出现在1月30日左右,高峰期每天服务约人次,随后人次逐渐递减,每天服务的人数约为三四十人。

乔志宏说,热线及网络服务高峰期主要是咨询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恐慌、焦虑、害怕、愤怒、抑郁等问题,疫情好转后主要的咨询是来访者自身原本存在的心理问题。

影响人群分为四级

医护人员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恐惧焦虑四处弥漫紧急心理援助分级分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