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西疾控」
11月13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
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
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
11月22日
经过千余人连续多日紧张搜救
失联的4名工作人员被找到
但已不幸遇难
疑因罗盘失灵迷路补给不足导致失温
据现场搜救人员称,在绕路过程中,哀牢山地势险要,气温骤降,地质人员疑似罗盘失灵、绕路造成补给物资不够,导致4人失温致死。
什么是失温?
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
即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失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
1.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
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人体在调节体温时会动用身体储存的能量,但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结果导致失温或异常低体温。
2.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失温有哪些症状?
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1.轻度失温
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2.重度失温
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体温过低会影响大脑的思考
造成不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由于人们可能意识不到失温正在发生
并且不及时采取相关防护措施
这使得失温更加危险!
所以如果需要到野外工作活动
这些准备要提前做好!
如何预防失温?
1.注意内衣的选择
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汗液,从而引起失温。
2.注意衣物的增减
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3.注意保暖防护
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4.及时补充体能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在野外工作活动中
不仅会遇到气温和天气的考验
还会在不注意时受伤
遇到这些情况应该这样做
↓↓↓
野外突发情况处理方法
1.受伤出血时
应立即止血,以免出血过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小的伤口只需简单包扎即可止血;出血较多时,如果伤口没有异物,应立即采取直接压迫止血法止血。
如果伤口有异物,异物较小时,要先将异物取出;异物较大、较深时,不要将异物拔出,在止血同时固定异物。处理出血的伤口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2.对怀疑骨折的伤员进行现场急救时
在搬移前应当先固定骨折部位,以免刺伤血管神经,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
如果伤势严重,应在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除此之外
我们要积极参加急救培训
掌握创伤止血技能
关键时刻能救命!
综合来源:健康素养66条、北京青年报、健康时报等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